桂平市博物馆,位于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桂平市区人民中路3号。桂平市博物馆占地面积为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建筑、布局仿民居风格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历史沿革
1973年,桂平县文化馆内设文物工作组。
1979年2月,从县文化馆分设出来,成立桂平县文物管理所。
1982年12月,成立桂平县博物馆,文管所和博物馆合署办公,同一套人马,隶属县文化局。建立文物管理所时,接管原桂平县展览馆的旧馆址作为所址,博物馆成立后相继沿用,为简易瓦房。
1988年,桂平市博物馆初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1989年10月,桂平市博物馆投入使用并对外开放。
1994年11月,桂平撤县设市,县博物馆随即改为市博物馆。博物馆下辖的太平天国金田起义遗址于1976年7月成立有遗址管理所,该遗址是1961年3月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2月定为广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遗址工作人员为博物馆在编职工。
建筑格局
综述
桂平市博物馆占地面积为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建筑、布局仿民居风格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分陈列展厅、文物库房、办公用房三大部分。陈列展厅面积约750平方米,分2个展厅。文物库房300平方米。
展厅
桂平市博物馆展厅占地约750平方米,砖混结构固定展线约40米,以临时展览为主,展出本市出土或征集的文物、外来的文物、书画、石玩,以及配合本地政府中心工作的各种展览等。近10余年来,《地灵人杰的桂平》《太平军在新圩》《追溯远古的文明一桂平近年出土文物展》等展览属于该馆自编自制的展览。
《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历史陈列》展览:设在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田起义遗址内,距离桂平市区28公里,陈列馆于1979年动工,1980年完工,花岗岩建筑,琉璃瓦歇山顶,外观古朴,与接待室、碑廊、录像室形成园林式布局,建筑面积252平方米。室内陈列金田起义时期文物和辅助陈列品近100件,内容分“民怨沸腾”“荆山播种”“誓师起义”“挥戈北进”等四个部分,主要反映桂平金田起义时期的历史。年平均接待观众10万人次。多年来到过金田起义遗址视察和指导工作的中央领导有:前国务院副总理陈慕华、田纪云,前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中央统战部部长刘言东,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罗豪才。
《太平军在新圩》图片展:设在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军前军指挥部旧址金田三界庙,庙内墙镶嵌清代至民国时期碑刻26块,是研究当时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契约等的重要实物资料,其中一块就记录了韦昌辉之父韦元玢捐资修庙的史实。该旧址作为金田起义地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保护,占地面积250平方米。年平均接待观众5万人次。
馆藏文物
综述
桂平市博物馆藏品来源为采集、征集、出土、捐赠、发掘、收购、拨交等。藏品类别有瓷器、陶器、青铜器、货币、石器、玉器、金银器、书画等。据中国博物馆志显示,桂平市博物馆馆藏文物1000多件(不包括古钱币),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件,于1995年11月12日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确认;二级文物51件,于1994年12月29日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专家组确认;其余均为三级以下文物。截至2019年末,桂平市博物馆藏品数量为1330件/套,其中重要藏品有1015件/套。
重要藏品
铜鼓与青花将军罐是桂平市博物馆的特色藏品。
铜鼓:计25件,三种类型(冷水冲型、北流型、遵义型),一级文物2件,二级文物12件,三级文物11件,其中总号000435号和000441号是同穴出土的一对铜鼓,一个北流型,一个冷水冲型,它打破了学术界历来认为的北流型鼓的分布北以西江为界的看法,成为第一面跨越西江的北流型铜鼓。000451号鼓很有特色,一是形体特小,二是有腿和爪的鹭鸟纹在中国尚属首次发现,三是所施的图案化鸟形纹形体小巧而线条细腻,头部呈一圆圈中加一点,与其他冷水冲型鼓的图案化鸟形纹绝然不同。000611号鼓的面饰穿山甲立体造型,在中国属首次发现。000613号鼓的面饰“孩童戏鸭”和“人牛播耕”、000445号鼓的面饰牛拉娄、000447号鼓的面饰婢女喂马饰立体塑像等铜鼓,在铜鼓装饰中极为罕见。
青花将军罐:计12件,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清末民初五个时期,其中二级文物5件,三级文物7件,将军罐藏品数量仅次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桂平市博物馆另有1974年10月在市区挖下水道时出土一批元代龙泉窑青釉碗、洗、杯、盘,计33件,其中12件评上二级文物。
藏品保护
桂平市博物馆文物库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有铁窗、铁门、铁柜和红外线报警器装置,有灭火器和自来水,文物能分室分类分柜保管,帐物分人管理。建立有《库房安全保卫制度》《人员出入库登记表》《藏品出入库凭单》等,库房24小时有人值班。
文化活动
考古发掘
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广西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重要的地理位置,日益受到考古学界的重视。为此,1996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南工作队队长傅宪国和李新伟,汇同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李珍教授和彭长林,与桂平市博物馆组成了联合考察队,对广西邕、郁、浔江两岸的古遗址进行了调查,以填补广西史前考古研究的空白。桂平市地处黔、郁、浔三江交汇处,是这次调查的重点地区。调查的主要收获:一是确认了许多重要的史前时期遗址;二是首次发现了汉墓的存在。
因长洲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桂平沿江两岸的文物遗存情况有可能受到损毁,故2006年6月—2007年元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林强、李珍、何安益等,对市辖沿江两岸的寻旺上塔和油榨村遗址(挖掘面积1900平方米),大塘城遗址(挖掘面积1600平方米),石咀长冲根遗址(挖掘面积520平方米)、长冲桥遗址(挖掘面积75平方米),江口龙门滩遗址(挖掘面积200平方米)等处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显示:这些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或叠压在唐宋的文化层下,或与汉墓相邻,或出现窖穴、用火遗迹、柱洞,或有灰坑、柱洞、房址等,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铜器等文物,对研究浔江流域史前文化发展序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科学研究
据不完全统计,以下是桂平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发表在区级和国家级刊物上的学术论文:
黄培棋(副研究员)著:《佛子路碑的发现及其意义》(荣获1978年—1984年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广西牛排岭之战战场及其出土的铁铅弹》(《文物》1979年第8期)、《广西金田、白沙发现太平天国铸造武器的遗址遗物》(《文物》1979年第9期)、《肖朝贵的籍贯》(《太平天国学刊》第一辑)、《桂平县瑶族结婚“合同”说明的问题》(《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4期)、《“李二供单”及其提供的金田起义情况》(《南宁师院学报》1981年第3期)、《紫荆山“建造佛子路碑”的史料价值》(《学术论坛》1981年第5期)、《试谈太平天国“圣库”制度》(广西历史学会第二次代表会暨1982年年会《会刊》)、《关于林凤翔籍贯的调查报告》(《学术论坛》1984年第4期)、《浅释太平天国军事上的“阵图”》(《玉林师专学报》1985年第2期)、《拜上帝会中的道教和降童》(《玉林师专学报》1985年第4期)《与石镇吉有关的石刻碑文》(《学术论坛》1988年第1期)、《关于陈承珞、秦日纲籍贯的新资料》(《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石头脚陈家发财口碑的谬误》(《广西文物》1993年第1期)、《肖朝贵新探》(《学术论坛》1994年第2期)、《“幼赞王家书”并非伪造》(《学术论坛》1998年第5期)、《太平天国人物契据》(《中国文物报》1998年第4版)、《太平天国道教文化》(《学术论坛》2000年版)。
陈小波(副研究员)著:《桂平铜鼓初论》(获广西第五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佳作奖);《关于陈玉成的祖籍问题》(两广省区13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交流,《北京史学会会刊》转载)、《东瀛片简友情深》(《文物天地》1981年第4期)、《东渡寻真理,信片存手迹》(《南宁师范学报》1981年第3期)、《东汉牛撬骑士鹭鸟羽人纹铜鼓》(《文物》1982年第1期)、《太平天国兵器的新发现》(《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浅释桂平县的四件文物》(《玉林师专学报》1982年第2期)、《桂平县古窑遗址》(《玉林师专学报》1983年第1期)、《两个不同类型的铜鼓同穴出土》(《文物》1983年第5期)、《唐代四蝶双雀葵瓣铜镜》(《文物天地》1983年第5期)《桂平县出土二面古代铜鼓》(《文物天地》1983年第5期)、《广西桂平县古窑址调查》(《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揭开桂平古代历史的一页》(《广西文物》1985年第1期)、《广西桂平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考古》1987年11期)、《农民起义一篇章》(《广西文物》1987年3、4期)、《从忧西郡陶器谈起》(《中国文物报》1989年第31期)、《桂平县元代窑藏瓷器》(《广西文物》1990年第3期)、《犸骝滩本名源考》(《广西文物》1991年1期)、《略论洪秀全在“天京事变”中之非》(《浔州探索》1991年第2期)《宋簿尉杨祖祐圹志铭考》(《广西文物》1991年3、4期)、《桂平出土穿山甲立体饰铜鼓》(《中国古代铜鼓研究通讯》1992年8期)、《鸭戏、牛耕、铜鼓一古代乌浒农俗世像缩影》(《中国文物报》1993年6月13日)、《桂平首次发现西周铜甬钟》(《广西文物》1993年第1期)《铜鼓上的人牛播耕立体饰》(《农业考古》1994年第1期)、《桂平黔江大藤峡,洪水冲出大铜鼓》(《中国古代铜鼓研究通讯》1994年总第10期)、《佛教传入广西时间考》(《学术论坛》1995年第5期)。
冯桂淳:《<广西铜镜>一书的特点》(《广西博物馆文集》2005年第二辑)、《广西桂平大塘城汉代墓葬和窑址的发掘》(合著)(《广西博物馆文集》2005年第二辑)。
朱丽彬:《武靖州之谜》(《中国文化报》2000年7月、《杨秀清、肖朝贵与太平天国革命》(合著)(《学术论坛》2000年7月增刊)。
卢影:《桂平瑶圩兴废考》(《学术论坛》2000年增刊)、《桂平出土的汉代铜鼓》(《广西博物馆文集》2005年8月)。
陈玉文:《桂平县博物馆馆藏宋镜简介》(《广西文物》1991年1期)。
郑彩云:《广西出土青花将军罐研究》(合著)(《中国古陶瓷研究》2004年第十辑)。
梁楚:《大藤峡两易其名始末》(《中国文化报》2001年8月16日)、《韦昌辉家族卖园地契的揭示》(《广西文史》2002年1月)。
曾静:《石龙壮族赤足赶集之谜》(《中国文化报》2002年6月20日第7版)、《桂平汉代遗迹遗物调查》(《广西博物馆文集》2005年8月第二辑)。
黄惠初:《桂平市首次发现汉墓》(《广西文化报》1999年2月15日)。
宣传教育
1979年至1986年间,桂平市博物馆编印《桂平文物通讯》期刊。
1986年5月,桂平市博物馆出版了《太平天国革命策源地金田》小册子;有《金田起义地址简介》小册子和影视录像光盘。桂平市博物馆建馆20多年以来,不定时在市区或乡镇进行文物法或历史知识宣传、讲座或有奖竞猜活动,提高了群众对文物工作的了解和支持。
交流合作
桂平市博物馆从成立以来,注意塑造和提高博物馆形象和影响,借助“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增进馆际间的交流和友谊,并充分发挥金田起义地址历史文人研究的效应力,如1981年、1991年在金田起义地址召开过两次太平天国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柯文楠(英国)、小岛晋治(日本)、何雅伦(美国)、罗尔纲、钟文典、胡绳、王庆成、郭毅生、矛家琪等莅临指导和研讨;2001年又召开过一次国内专家学者研讨会。
机构设置
桂平市博物馆为全民所有事业单位。
桂平市博物馆由市财政全额拨款。
桂平市博物馆设领导及办公室、财务室、文物保管、安全保卫、文物征集、宣传陈列等6个内设机构。
桂平市博物馆事业编制数待定,现有正式在编工作人员14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9人,大专学历8人。
桂平市博物馆年平均接待观众15万人。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桂平市博物馆位于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桂平市区人民中路3号。
交通路线
北京——大广高速——许广高速——桂平市博物馆
上海——沪昆高速——桂平市博物馆
参考资料
桂平市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网站.2024-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