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城
2012年接力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桂林城》是2012年接力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仁胜。该书用逼真深刻的现实主义手法,演绎了一出酣畅淋漓的抗战大戏。
图书目录
第一集
第二集
第三集
第四集
第五集
第六集
第七集
第八集
第九集
第十集
第十一集
第十二集
第十三集
第十四集
第十五集
第十六集
第十七集
第十八集
第十九集
第二十集
第二十一集
第二十二集
第二十三集
第二十四集
第二十五集
第二十六集
第二十七集
第二十八集
第二十九集
第三十集
内容简介
《桂林城》是张仁胜的一部尽显抗战时山水名城背后硝烟与柔情的力作。它以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四年之间广西桂林城中戚氏家族兄弟四人与苏氏姐妹三人为人物主线,全景式地展现广西抗战全貌,将截然不同的主张、信仰、阶级立场、人生脉络融入全剧主要人物史诗般的命运。
作者简介
张仁胜,著名作家、编剧,生于1956年8月,山东黄县人;曾任广西文化音像出版社总编辑兼广西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现任广西民族艺术研究院一级编剧,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及“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主要作品有大型彩调剧《哪嗬咿嗬嗨》(合作编剧)、音乐剧《桂林故事》(编剧与导演)、歌剧《壮锦》(导演)、电视连续剧《我们的父亲》(编剧)、电视连续剧《最后的子弹》(编剧)、山水实景音乐剧《天门孤仙——新刘海砍樵》(编剧)等;曾多次荣获广两文艺创作“铜鼓奖”、中国曹禺戏剧奖、文化部“文华奖”、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T程”奖、中国艺术节奖、全国少数民族戏剧剧本“孔雀杯”银奖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骏马奖”、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等。
序言
作为导演,和编剧称兄道弟的不少,但一直叫哥的唯有胜哥。
其实一直称张仁胜先生为哥不是因为他的年龄比我大多少,单论相貌称我为他哥的占十之八九,叫的还是江湖地位。这里的江湖是他剧本里的江湖。
我有幸拍了胜哥众多剧作中的三部戏:《我们的父亲》、《最后的子弹》、《警察故事》,托他剧作的底都得了各种奖,尤其是观众给予的奖,而我最想拍的还是这部《桂林城》。
记得去年夏天的某一天,看到了胜哥这部当时还叫《桂林往事》的剧本,“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这样的我一直以为是形容词的句子,居然成为动词,以至于到了后面我开始惜字如金,不愿把它太快地读完,这对于我这样其实很厌倦读剧本的人来说实在太罕见了。
可见这个剧本有多么打动人。
它以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四年之间广西桂林城中戚氏家族兄弟四人与苏氏姐妹三人为人物主线,全景式地展现广西抗战全貌,将截然不同的主张、信仰、阶级立场、人生脉络融入全剧主要人物史诗般的命运,贯以重大历史事实,巧妙地勾勒出从国共第二次合作到桂林沦陷这一历史时期波澜壮阔的政治、军事、历史、人文画卷,生动再现了国共始终一脉的骨血真情。它用逼真深刻的现实主义手法,演绎了一出酣畅淋漓的抗战大戏。
这是我做导演二十五年以来看到的在艺术表现上最好的一部剧本。首先,它突破了以往所有抗战戏的窠臼,在甚至几乎没有出现日本人具体形象的前提下写出了让人血脉贲张的抗日激情。其次,作者站在极其尊重客观历史的角度上细致真实地表现了当时的政治体制下信仰的转变和牺牲的具体体现。因为任何历史的变化发展,都是以无数个体的牺牲和付出为代价,而且,历史的每一个脚步,都可能造成个体本身的被湮没或被遗弃,所以历史学往往关注历史脚步,而艺术则更多地关注历史脚步的巨大脚印下那些无数有名和无名的牺牲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桂林城》选择从个体的、人性的艺术视角来表现当时中国宏大历史中的一群普通个体。当然,当用这种个体视角来审视历史进程的时候,往往可能引起人们对宏观历史视角的质疑。历史会担心这种个体价值的弘扬会消解某些历史意义的建构。但我认为剧本《桂林城》恰恰了这种消解,它通过精彩的故事、生动的人物和深刻的主题达到了经典论述中曾经所要求的“历史的”与“美学的”统一。法国历史学家马克费罗在其著作《电影和历史》中写道:“电视图像在一个消费了它的社会,将充当历史文献和历史代言人。”因此我认为《桂林城》将不单是一部抗战剧,而更是一部宏大的历史剧。
用文字去叙述文字是件困难的事情,尤其是我这个毕业于戏剧学院编剧专业但一个剧本没写过的导演,完全不能把这么一部将宏大叙事变得举重若轻、丝丝入扣而又惊心动魄的大作给予更深的阐述,还是将此留给读者吧,我相信你们的阅读过程会充满快感。
我倒非常愿意用视觉的方式去重述它,其实我现在已经开始了,只不过在心里。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2 04:09
目录
概述
图书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