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涛声(1901年—1982年12月16日),原名桂独生,曾用名浩然、翘然,化名吴璧,涛声是笔名。1901年农历三月十七日出生于
沾益县菱角乡一
回族农民家庭。两岁丧父,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务农为生。他天资聪明,在本村读完私塾后,城内当小学教员的伯父桂培根,视其有音体方面的特长,将他带到沾益县城里读完高小。
人物生平
桂涛声,回族,字仰云,原名桂独生,曾用名浩然、翘然,化名吴璧,涛声是笔名。
1901年农历三月十七日出生于
沾益县菱角乡一回族农民家庭。两岁丧父,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务农为生。他天资聪明,在本村读完私塾后,城内当小学教员的伯父桂培根,视其有音体方面的特长,将他带到沾益县城里读完高小。
年仅15岁的桂独生,以优异成绩考入学制5年的云南省立曲靖师范公费学校读初中。由于他学习刻苦,又有音体美的特长,在该校仅读了四年,即于1923年8月破格考入曲靖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今曲靖市第一中学)。当他因学费拮据时,幸遇语文老师帮助,介绍他到《猛进》杂志社搞校对,克服了辍学之危。
社会主义熏陶
桂涛声在曲靖读书期间,深受反帝爱国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目睹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萌发了对社会的愤懑情绪。为反抗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他积极投入学潮,因而被校方告发为“赤化分子”,下令辑拿未遂,便于1926年开除学籍。
1927年8月,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聘他担任美术教员。他结合教学活动,不失时机地在学生中传播
马列主义。他还借庆祝元旦之机,亲自编写和主演富有反封建思想的剧目,深得学生们的拥护与好评。可是,他却因此而遭到当局的无端指责,说他搞异端邪说,于是1928年2月将他解聘。
1928年4月,他离曲赴昆寻亲访友找事做。与友人联络后,踏入了国民党军营,到广东韶关国民革命军第16参谋处担任上尉书记。当部队转驻郴州时,他亲眼看到国民党军队肆意杀害无辜老百姓,尸横遍野,鸦啄狗拖的凄惨景象。革命理论的启示和目不忍睹的残酷现实,使他坚定了信仰马列主义的革命人生观。根据他的要求,经中共地下党组织考察后,1928年5月,吴登云找他谈话,宣布了党组织吸收他入党的决定,并在郴州城的一个馆子里秘密举行了入党宣誓。
桂涛声入党后,他肩负党的使命,在国民党军营中秘密策动官兵参加革命的特殊战斗。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的爱国知识分子纷纷投入抗日救亡宣传运动。桂涛声与柳堤、周巍峙,在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的带领下,于8月21日奔走山西,进行抗日宣传。
在《战斗》、《救中国》两个杂志社工作期间,他积极为两杂志社撰写稿件,发表抗日宣传文章,深入各阶层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演讲。在此期间,他与董必武发生了工作关系。为增强宣传鼓动效应,他根据抗日先进事迹,与冼星海等相配合,创作了许多富有鼓动性、战斗性的抗日战歌。如《送棉衣》、《
歌八百壮士》、《点后曲》、《
在太行山上》等歌词就是在这时创作的,并在《战斗》和《救中国》两杂志上发表。
1982年12月16日,桂涛声终因年老多病,医治无效,在上海与世长辞,享年81岁。
凤翔县进修
1944年2月,桂又到李继谷私人办的凤翔进修班教书。
以上斜黑体部分有误。此部分应为:
1945年2月,桂涛声先生到了陕西
凤翔县,在“战地失学失业青年就学就业辅导委员会”第一战区召训分会陕西凤翔进修班高中部任国语老师(该校为抗战时期的救亡学校,属公办公费学校,校长李季燕先生)。1945年底,陕西凤翔进修班撤销,学校迁往陕西省宝鸡
益门镇与“战地失学失业青年就学就业辅导委员会第一战区招训分会陕西宝鸡高级职业学校”合并。从此桂涛声先生由陕西凤翔前往上海。
1945年10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从西安到上海复兴中学教书,由于校长依仗权势,蝇营狗苟,贪赃枉法,他十分不满,仅任教半年,便托人介绍,转入上海育才中学任教。该校由于有中共地下党革命活动的影响,校中风气桂发生共鸣,他在校的言行,深受进步师生的欢迎与赞赏。有的同学为预防敌人的破坏,曾把在当时被列为禁阅的革命书刊和秘密油印小报等宣传品,托交桂收藏。桂得知他们办小报有经济困难,还主动积极捐款支持。 1948年底,该校中共地下党支部据其表现,派党员金碧然与其谈话,做其工作,准备发展入党。桂也曾写出《自传》和《入党申请书》。但终因他有被捕又出狱,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后一系列曲折经历尚待查证,入党之事便被搁置下来,虽然党组织关系未获得恢复与解决,但他总是衷心拥护和热爱中国共产党,把党的事业看成自己的事业,为党和人民忘我工作。从1950年至1977年,他一直兼任上海音乐协会副主席,为党的文艺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77年,桂涛声退休后,曾回原沾益县卡郎村探望,临别前曾捐款500元帮助家乡办公益事业。1982年12月,终因年老多病,医治无效,不幸于上海与世长辞。终年8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