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樨
木樨科木樨属的一种植物
木樨(学名:Osmanthus fragrans (Thunb.) Lour.),又名桂花、丹桂、刺桂、四季桂等,为木樨科(Oleaceae)木樨属(Osmanthus)的一种常绿乔木或灌木。木樨树冠球形或扁球形;叶片革质椭圆形、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叶片;聚伞花序簇生于叶腋,花具芳香,花冠黄白色、淡黄色或橘红色;果实歪斜,紫黑色椭圆形;花期秋季9~10月上旬,果期翌年3月份。
植物学史
命名由来
学名
木樨最早由瑞典植物学家滕贝格(Thunberg)在1784年提出,当时被放在木樨榄属(Oleafragrans Thunb.)。1790年最早开展木樨属研究的葡萄牙植物分类学家洛雷罗(Loureiro),他于1790年在《交趾支那植物志》(《Flora Cochinchinensis》)中以木樨为模式建立了木樨属,当时只有一个种,即木樨(Osmanthus fragrans),是洛雷罗(Loureiro) 建立木樨属并将其移至该属,木樨的种名也改为Osmanthus fragrans(Thunb.)Lour.。其中“Osmanthus” 为属名,是个名词,意指木樨属植物,“fragrans”为种加词,意为有香气的。
中文名
木樨因其叶脉形如圭而称“圭”;因其材质致密,纹理如樨而称“木樨”;因其自然分布于丛生岩岭间而称“岩桂”;因其开花时芬芳扑鼻,飘香数里而称“七里香”、“九里香”。
品种考证
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木樨的文字记载,如《山海经》有“西南三百八十里,曰皋涂之山,其山多桂木”。汉武帝修建上林苑时期,《西京杂记》中提到群臣所献奇花异木2000余种,其中“桂”有10株,因此木樨在汉朝已植于皇家宫苑。直到明清时期,才有木樨品种名称的记载,王世懋在《学圃杂疏》中有“木樨吾地为盛,天香无比,然须种早黄、毯子二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丛生岩岭间,谓之岩桂,俗呼为木樨,其花有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名丹桂。有秋花者、春花者 、四季花者、逐月花者”。李时珍以花色、花期作为木樨品种分类的标准,此后银桂、金桂、丹桂、四季桂、月月桂等名称被广泛应用。
栽培历史
木樨在中国的栽培历史悠久。文献最早提到木樨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并记载了酿制桂花酒的传统。自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木樨已成为名贵花木与上等贡品,并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到了唐代,文人种植木樨十分普遍,吟诵木樨蔚然成风。唐宋以后,木樨在庭院栽培观赏中得到广泛应用。木樨的民间栽培始于宋代,昌盛于明初,中国历史上的五大桂花产区均在此阶段形成。随着栽培技术的进步,原产于中国南方的木樨已经引种到北方广为栽培。
木樨在中国古代传入日本,约1771年传入英国,并在英国得到迅速发展,随后又传入欧洲其他国家(如法国、荷兰等)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形态特征
木樨是常绿乔木或灌木,高3-5米,最高可达18米;树冠球形或扁球形,冠幅3.5-4.5米。
小枝黄褐色,无毛。
叶片革质,椭圆形、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7-14.5厘米,宽2.6-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呈楔形或宽楔形,全缘或通常上半部具细锯齿,两面无毛,腺点在两面连成小水泡状突起,中脉在上面凹入,下面凸起,侧脉6-8对,多达10对,在上面凹入,下面凸起;叶柄长0.8-1.2厘米,最长可达15厘米,无毛。
聚伞花序簇生于叶腋,或近于帚状,每腋内有花多朵;苞片宽卵形,质厚,长2-4毫米,具小尖头,无毛;花梗细弱,长4-10毫米,无毛;花极芳香;花萼钟状,4裂,长约1毫米,裂片稍不整齐;花冠4,裂片长椭圆形,覆瓦状排列,花冠黄白色、淡黄色、黄色或桔红色,长3-4毫米,花冠管仅长0.5-1毫米;雄蕊着生于花冠管中部,花丝极短,长约0.5毫米,花药长约1毫米,药隔在花药先端稍延伸呈不明显的小尖头;雌蕊长约1.5毫米,花柱长约0.5毫米。
果实
果歪斜,椭圆形,长1-1.5厘米,呈紫黑色。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木樨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等国家,欧美国家和澳大利亚有较少栽培。
中国分布
木樨在中国各地区均有广泛栽培,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南和中部地区。
生长环境
木樨在野外自然分布较少,在自然环境下木樨常生长在海拔200米-500米的石灰岩岩缝中,适生环境年降水量为1000mm左右,年平均温度为14-18℃,伴生树种有青冈、壳斗科的钩栲 (Castanopsis tibetana Hance)、樟科的红楠 (Machilus thunbergii Sieb. et Zucc)等。
生长习性
木樨喜温暖,喜阳光耐半阴,耐寒耐高温,较耐干旱,喜湿润忌过湿,耐瘠薄。最适宜生长气温为15-28℃。木樨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合生长在向阳背风、土壤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沙壤土中。花期秋季9~10月上旬,果期翌年3月份。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木樨自然繁殖时行异花传粉,花朵中雄蕊先成熟时,雌配子体尚未发育成熟,因此木樨在自然繁殖时普遍存在不结实或结实率低的情况,应在花期适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从而提高结实率。
木樨虽然花朵小巧且不分泌花蜜,但开花具有高同步性,可吸引访花昆虫进行传粉,主要的传粉昆虫有13科18种,隶属于膜翅目、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等,其中主要的传粉昆虫为蜂类和食蚜蝇类。
人工繁殖
扦插繁殖
树苗主要利用扦插繁殖,一般插穗要求具有50%-60%的土壤含水量以及80%-90%的空气相对湿度。选用半老不嫩的壮枝易成活,适宜生长温度为25~25℃,30℃以上便影响生长,6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最适宜的扦插时间,插后应搭遮阴棚,生长期间注意通风保湿。采用扦插繁殖有利于保持母体品种的优良品质,开花期较早,但生长量不及实生苗和嫁接苗。
嫁接繁殖
嫁接繁殖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砧木,生产上多选用木樨的实生苗或亲缘关系较近的女贞(Ligustrum lucidum)、小叶女贞(Ligustrum quihoui Carr.)等作为砧木。多采用插皮接和腹接的方式,3月中下旬为嫁接的适宜时期。插皮接一般要求砧木较粗,生产上木樨多采用腹接的方式。嫁接时,左手将砧木向切口反方向轻拉,让切口微微开张,右手将剪制好的接穗插入,使长切面朝上,调整接穗使其切面形成层与砧木形成层对齐。
播种繁殖
果实4~5月成熟后采收堆放,然后去除果皮和果肉得到种子,一般采用沙藏法储存,并于当年秋季或翌年春季播种。播种栽培方法简单,易于管理,一般3~5年出圃。采用播种方式培育的苗木可作为嫁接的砧木,其嫁接亲和力强,后期生长较其他砧木好。
压条繁殖
母树通常选择生长良好、无病虫害、分枝多且树龄20年以下的优良品种。有低压法和高压法,压条时间全年均可,最适宜的时间为春季,压条时应看树压条、根据地形压条,并加强管理,注意灌溉施肥。压条繁殖成活率较高、生长迅速,但对树形具有较大伤害,多适用于良种繁育。
栽培技术
整地
地块选择地势高、不积水、光照充足、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透气性强、排灌方便的微酸性(pH值约6.0)沙壤土作为培植圃地。栽植前应翻耕或旋耕,不良土和胶板土要用挖机深翻或换土,山丘地区不适合翻耕和旋耕的地块应采用鱼鳞坑挖穴整地。秋冬季应先将圃地全垦1次,并按照株行距0.4米x1.5米作畦。每穴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2-3千克作为基肥,将基肥与表面土壤拌匀填入穴内。
合理密植
栽植密度视苗木大小和培植目标而定,通常情况下扦插小苗和种子芽苗按照20厘米X10厘米栽植;1—2米的高苗按照1米x1米栽植,可培植3—6厘米直径苗;2米×2米栽植可培植6—10厘米直径苗;直径 2厘米上苗木的栽植一般培育成大苗,可按照3米x3米、4米x4米、5米x5米、6米x6米,且最好在出圃前一次性定株,不再移动。
水肥管理
木樨新植苗、干旱时期以及立地条件差等情况应增加浇水,在高温季节应结合施肥适当浇水来促进苗木生长。施肥要注意薄肥勤施,少量多次,除了施足基肥,每年还要施3次肥,在3月下旬施用氮肥,促进新枝叶萌发;7月施用复合肥,提高抗旱能力;10月追施腐熟有机肥,提高抗寒能力。
整形修剪
整形修剪是影响树木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适当修剪有利于树木的营养均衡。木樨有自然形成灌木的特性,可修剪为球形,乔木状木樨应及时剪除根部与主干的枝芽直到主干成形。定形后一般不宜过度修剪,以疏删修剪为主,剪去竞争枝和下部枝,对徒长枝是密去除,稀短截,尽可能多保留侧枝。修剪一般四季均可,但应避免夏季高温干旱和冬季阴雨冷冻时期,树冠修剪最好在冬季晴天,还可防止被雪压。
病虫防治
叶部病害是危害木樨最严重的病害,会削弱树木的抗病能力,使得木樨的观赏和经济价值降低,常见的叶部病害有炭疽病、褐斑病、叶枯病等,一般采用多菌灵防治。根部病害主要由病原真菌和植物病原线虫引起的根腐病,可采用敌克松治疗。木樨的主要害虫有蚧壳虫、扁刺蛾、叶蜂、螨、粉虱和木虱等。可利用生物防治如保护与利用天敌防止发生虫害,利用诱杀类激素减少害虫,也可利用物理防治如运用害虫的趋避性诱杀害虫,还可定期施用波尔多液、多菌灵、百菌清等药物预防或抑制发生病虫害。
下级分类
中国古代分类
中国自秦汉以来,历代均有人进行过桂花的分类研究工作。宋代陈景忻《全芳备祖》(1256)一书中,记录了秦汉间《尔雅》中的一段文字:“梫木,桂树也,一名木犀。花淡白,其淡红者谓之丹桂;黄花者能子。丛生岩岭间”,其中只有淡红色一种被命名为“丹桂”。唐代李德裕在《平权山居记》中提到他将剡溪 (浙江嵊州市南)之红桂,钟山之月桂,曲阿 (江苏丹阳)之山桂,永嘉之紫桂,剡中之真红桂先后引种到洛阳郊外他的住所栽植。明代王象晋在《群芳谱》(1621)一书中,对桂花品种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岩桂,俗呼为木犀。其花有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名丹桂。有秋花者、春花者、四季花者、逐月花者花四出,或重合……。”进一步阐明了按花色分类,桂花可区分为银桂、金桂和丹桂3个品种,同时还指出有在秋天、春天、一年四季和每月都能开花的多个桂花品种。到了清代,陈淏子的《花镜》(1688)等农书中,除了通称的银桂、金桂和丹桂以外,又增加了按照花期的不同而命名的四季桂和月月桂两个品种,同时指出还有一种花繁而香浓的球子木犀。
中国现代分类
中国自20世纪以来先后有许多学者对木樨品种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木樨开花季节的不同,把木樨分为四季桂类(fragmns division)和秋桂类(autumn division)两大类,四季桂类叶形多宽圆 ,花序顶生或腋生,常有总梗,花期长,以春季和秋季为盛花期,其他生长季节开花量较少;秋桂类花序常为腋生得簇生聚伞花序,无总梗,秋季开花。再根据花部形状和营养器官各项特征的不同,将四季桂类下单独列出一个四季桂品种群(Osmanthus fragrans Siji Group),将秋桂类下列出银桂类(Osmanthus Albus Group)、金桂类(Osmanthus Luteus Group)和丹桂类(Osmanthus Aurantiacus Group)三个品种群。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木樨终年常绿,枝繁叶茂,秋季开花,芳香四溢,普遍应用于园林中,常作为园景树,有孤植、对植、丛植等形式;木樨树形规整,是常用的城市行道树之一,球形或扁球形树冠在夏季能够提供更多绿茵,秋季花开,散发芳香;木樨作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在植物造景中常作为中层植物使用,展现空间层次感。木樨常配置于亭台楼阁旁,与山石结合,营造中式意境氛围。木樨还可用作盆栽放在家中,花期较长,观赏价值高 。
生态价值
木樨具有较强的空气净化能力,对二氧化硫、氯气、粉尘、烟雾等抗性较强,且四季常绿的枝叶可不受季节影响持续发挥生态作用,是工矿厂区常用的绿化树种之一。木樨的枝叶茂密、叶片厚实,成片或成列栽植于道路、铁路、机场等产生噪音的地方,可以发挥良好的隔音消噪的作用。
食用价值
木樨花中的多糖、矿质元素、可溶性蛋白、黄酮等含量较高,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等作用,在保健食品行业有较大发展,如如用于泡茶、酿酒、制作糕点等。
经济价值
木樨花中含有有癸酸内酯、橙花醇等芳香物质,可用于萃取精油、芳香纯露、制作香料及化妆品等。木樨的木材纹理细致、材质紧密,可用于制作高档家具、木器雕刻等。
药用价值
木樨花有温肺化饮,散寒止痛的作用,主治痰饮咳喘、经闭痛经、寒疝腹痛等。果实有温中、行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胃寒疼痛、肝胃气痛等。枝叶有发表散寒,祛风止痒的作用,主治风寒感冒,皮肤瘙痒、漆疮等。根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作用,主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肾虚牙痛等。木樨花经过蒸馏得到的液体具有疏肝理气,醒脾辟秽,明目润喉的作用,主治肝气郁结、龈肿牙痛、咽干口燥、口臭等。
植物文化
木樨在中国栽培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古代神话中常被视为长生不老的仙树受人崇拜,如“吴刚伐桂”、“桂子月中落”等。历代文人墨客常作歌咏诗词,如宋代杨万里在《芗林五十咏·丛桂》中写道“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中国历来就有借物抒情的传统,“桂”与“贵”同音,寄托着平安、吉祥、富贵等美好祝愿,在与其他元素搭配的过程中,展现美好意蕴,如在学校种植木樨具有“蟾宫折桂”之意。
参考资料
木樨 Osmanthus fragrans.中国植物数据中心.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8 09:34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