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北路的成街,得益于
太原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而桃园北路以及其它十余条有关桃园的大街的得名,则缘出于民国中叶问世于太原西门外的桃园。
早在民国19年(公元1930年)之前的千百年,今桃园北路之东以及桃园诸街一带,是水患猖獗、令人谈虎变色的荒僻之野。咆哮的汾河像一匹失控的野马,不知多少次破堤横流,遗祸太原城郊。太原城从宋代在这里问世之后,历代的太原臣民,都曾在这块土地上与洪水进行过多次搏斗,先后新筑了河堤河坝,辟建过柳溪,盖起了祭祀汾河的河神庙,镇压河妖的镇河楼,以及沉埋过传说中能够降服河怪的镇河神铁牛。然而,这一切都无济于事,反正每隔一些年汾河照样泛滥,地处汾河与城垣之间的西关郊野依然是一片漠漠荒滩。
大约是民国19年前后,太原阳曲人党氏,既有些财力,又颇有点雅兴。他看中了水西关外的这片荒滩,离城既近,又不缺水土,遂出钱购得这片官地,雇用一些精通园艺的林工花匠,开辟荒原得田百余亩,种植了桃苗、杏枝,四周筑起了高及人颈的土围墙,辟建了这片园林。没过几年,在园工们的精心培育下,桃杏成活长大,每逢早春二三月间,桃枝摇曳,桃花喷火;杏枝烟娜,杏花含雪,芳菲满园,春意盎然。慕名而来的游春者、踏青者、观景者、赏花者,终日不断,络绎不绝。一时间,成为太原西郊的一处颇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于是乎,“桃园”、“桃花园”美名油然而生。
令人遗憾的是,如此景致,存留并不太长。日本侵略军染指太原之后,桃园一带成为军防要地,桃花虽好但无人涉足,桃园虽美但人迹难觅。尤其可惜的是,太原解放前夕,军阀阎锡山为固守太原,选中美丽的桃园为战时接受蒋介石空投军用弹药和给养的基地,将百余亩桃园杏林,砍伐殆尽,留下的不足十分之二三。
然而,文革期间,这里却被砍树种粮,两千多棵正当盛年的桃树被一扫而光。从1973年至1975年,连续砍树(包括其它树木)占地,前后共砍掉四千六百六十余株树木,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宿舍楼房。八十年代以后,曾有人呼吁恢复桃园美景,在汾河岸边广种桃树,但未能实施。一九九五年,园林部门将新建路的隔离绿化带改种桃树,也算使桃园诸巷见到了桃花。
从50年代中叶开始,太原市政府和中共太原市委,相继迁到这块土地,一条条街巷也先后出现,1958年,市政府又根据这些先后问世的街巷的走向、宽窄,将较宽的、东西走向的定名为“桃园”,较窄的、南北走向的定名为“杏林”。这样,桃园诸巷和杏林诸条,经纬纵横,成为市级机关宿舍区和办公区一带街巷的名称,而把其中这条最宽、最长,呈南北走向的大街,定名为“桃园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