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树木腐病又称桃树心腐病,主要是由暗黄层孔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桃树上的病害。主要危害桃树主干和主枝的心材,一般不危害新梢。受害桃树树势衰弱,叶色发黄,早期落叶,严重时全树枯死。
病原为担子菌门变色多孔菌、
裂褶菌、暗黄层孔菌等多种真菌,主要是暗黄层孔菌(Fomes fulvus (Sops) Gil.)。
子实体形状不整齐,马蹄形或中央高出呈圆头状,菌盖木质坚硬,表面最初光滑,老熟后稍有裂纹,初生时黄褐色乃至灰褐色,以后变成暗褐色至淡黑褐色,边缘钝圆有毛,黄褐色,无裂缝。
菌髓带黄褐色。菌管孔口小,圆形或多角形,口径80-220微米,孔壁稍厚,灰褐色。担子成行排列,顶生4个担孢子。担孢子无色,单胞,球形,大小(4.4-5.8)微米×4.4微米。间胞混生在子实层中,但很少,纺锤形,基部深褐色,顶端色淡、大小(11.6-14.5)微米×5.8微米。病菌在麦芽培养基上发育良好。生长最适温度为30-33℃,温度14℃下或40℃以上即停止生长。该种病原除可侵染桃外,还可侵染
杏、李等。
桃树木腐病主要危害桃树
主干和
主枝的心材,一般不危害新梢。病菌由木质部心材逐渐向外蔓延,使心材变质,呈深褐色,干枯腐朽后松软,变为灰白色,心材腐朽随年轮而发展,故形成横断面上的同心轮纹状。有时树干或主枝木质部虽严重受害,但外围树皮仍旧存活,一旦遇风雨或重压,极易折断。在树上腐朽部分的外面,生出病菌的子实体,大部分由锯口生出,一部分由虫口及其他伤口生出。被害植株由于木质部腐朽,水分养分无法上行,致树势极度衰弱。受侵害的枝干生长不良,叶色发黄,花少,木质部变为褐色糟烂,其上枝条生长缓慢,叶片萎黄早落,新梢不长,严重影响产量。发病树木质部变白疏松,质软且脆,腐朽易碎,常导致树势衰弱,叶色变黄或过早脱落,引起产量下降或不结果。
病原菌在受害枝干的病部越冬,发病部位产生子实体,条件适宜时产生大量担孢子,借风雨传播飞散,经锯口或其他伤口侵入。修剪等造成的大伤口、虫伤、冻伤、日灼伤或生长不良的枝干均有利于发病。
发现病死及衰弱的老树,应及早挖除烧毁并及时处理。树势较弱的树,应增施有机肥,以增强抗病力。发现病树长出子实体后,应立刻削掉,集中烧毁,并涂抹愈伤防腐膜保护伤口,防止病菌侵染,同时可防雨水、灰尘等对伤口造成伤害,促进伤口愈合,再涂波尔多液或煤焦油等保护。做好树干涂白工作。
桃红颈天牛、吉丁虫等蛀干害虫造成的伤口是病菌侵染的重要途径,应注意防治。在桃树萌芽前全树均匀喷洒护树将军1000倍液,铲除浅层病菌。切除子实体后用70%
酒精消毒,再用波尔多浆封口,把1%
硫酸铜或1%3-正-丁基锡氧化物等防腐剂注入发病部位。对锯口涂抹愈伤防腐膜,可保护伤口不受病菌侵染,有效预防木腐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