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红颈天牛(学名:Aromia bungii)是天牛科、颈天牛属昆虫。体黑色发亮,前胸背面大部分为光亮的棕红色或完全黑色。头黑色,腹面有许多横皱,头顶部两眼间有深凹。触角蓝紫色,前胸背面前后缘呈黑色并收缩下陷密布横皱。鞘翅表面光滑。
成虫:有2种色型:一是身体黑色发亮和前胸棕红色的“红颈”型;一是全体黑色发亮的“黑颈”型。成虫体长约28-37毫米,体黑色发亮,
前胸背面大部分为光亮的棕红色或完全黑色。头黑色,
腹面有许多横皱,头顶部两眼间有深凹。
触角蓝紫色,基部两侧各有1叶状突起。前胸背面前后缘呈黑色并收缩下陷密布横皱;两侧各有刺突1个,背面有4个瘤突。
鞘翅表面光滑,基部较前胸为宽,后端较狭。雄虫身体比雌虫小,前胸腹面密布刻点,触角超过虫体5节;雌虫前胸腹面有许多横皱,触角超过虫体2节。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42-52毫米,乳白色,前胸较宽广。身体前半部各节略呈扁长方形,后半部稍呈圆筒形,体两侧密生黄棕色细毛。
前胸背板前半部横列4个黄褐色斑块,背面的2个各呈横长方形,前缘中央有凹缺,后半部背面淡色,有纵皱纹;位于两侧的黄褐色斑块略呈三角形。胸、腹部各节的背面和腹面都稍微隆起,并有横皱纹。
蛹:体长35毫米左右,初为乳白色,后渐变为黄褐色。前胸两侧各有1个刺突。
成虫羽化后在树干蛀道中停留3-5天后外出活动。成虫白天活动,晴天中午多静息在主枝叉桠处或主干上,可远距离飞行,一次可飞行约40-70米。雌成虫遇惊扰即行飞逃,雄成虫则多走避或自树上坠下,落入草中。
桃红颈天牛一般2年(少数3年)发生1代,以幼龄幼虫(第一年)和老熟幼虫(第二年)越冬。成虫于5-8月间出现;各地成虫出现期自南至北依次推迟,中国福建和南方各省于5月下旬成虫盛见;湖北于6月上、中旬成虫出现最多,成虫终见期在7月上旬。河北于7月上、中旬盛见;山东于7月上旬至8月中旬出现;北京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成虫出现盛期。
成虫外出活动2-3天后开始交尾产卵,常见于午间在枝条上栖息或交尾。交尾多次。卵产在枝干树皮缝隙中。幼壮树仅主干上有裂缝,老树主干和主枝基部都有裂缝可以产卵。一般近土面35厘米以内树干产卵最多,产卵期5-7天。产卵后不久成虫便死去。
卵经过7-8天孵化,幼虫孵出后向下蛀食韧皮部,当年生长至体长6-10毫米,就在此皮层中越冬。次年春天幼虫恢复活动,继续向下由皮层逐渐蛀食至木质部表层,先形成短浅的椭圆形蛀道,中部凹陷;至夏天当体长30毫米左右时,由蛀道中部蛀入木质部深处,蛀道不规则,幼虫即在此蛀道中越冬。第三年春继续蛀害,4-6月幼虫老熟时用分泌物粘结木屑在蛀道内作室化蛹。幼虫期历时约1年又11个月。蛹室在蛀道的末端。成长幼虫越冬前就做好了通向外界的羽化孔,未羽化外出前,孔外树皮仍保持完好。幼虫由上而下蛀食,在树干中蛀成弯曲无规则的孔道。蛀道可到达主干地面下6-10厘米。幼虫1生钻蛀隧道全长约50-60厘米。在树干的蛀孔外及地面上常大量堆积有排出的红褐色粪屑。受害严重的树干中空,树势衰弱,以致枯死。江西南昌蛹期17-28天,个别4月中旬化蛹的蛹期37天。
危害桃、杏、李、樱桃、梅、梨、柳树等果树、林木。幼虫蛀干至木质部,危害部位多在主干以下,蛀道不规则,虫粪和木屑排出蛀孔外。可造成死枝或死树甚至全园毁灭。有时,在一株大树内可以找到几十头幼虫。为毁灭性害虫。
天牛的天敌有
管氏肿腿蜂、花绒寄甲、
啄木鸟等,应加以保护利用。发生严重的桃园,可于4-5月释放花绒寄甲,8-9月释放肿腿蜂。连续应用2-3年效果较好。啄木鸟对天牛有很大的控制作用,但由于啄木鸟在凿洞营巢时,经常会损伤健康树木,可利用人工鸟巢进行悬挂来招引啄木鸟。此外,还可利用生防菌控制其为害,实现以菌治虫。试验表明,
白僵菌对桃红颈天牛幼虫有较好效果,可根据条件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