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暮景(拼音:sāng yú mù jǐng)是一个
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三国魏·
曹植《赠白马王彪》。
白马,地名,在今河南省滑县东。白马王彪,即曹彪,白马王是曹彪的封爵。魏文帝曹丕黄初四年(223 年)五月,任城王曹彰(曹丕之弟,曹植之兄,同为曹操妻卞氏所生)、白马王曹彪,以及曹植等三兄弟来到洛阳同魏文帝一起行“迎气”之礼。
据《世说新语》说:在这次曹氏诸兄弟朝京时,魏文帝想加害任城王,曹丕与曹彰在卞太后阁一边下围棋、一边吃枣。魏文帝将毒涂抹在枣蒂上,自己选无毒的枣吃,而曹彰不知有毒,吃了青枣后,很快就死了。
这年七月,曹植与曹彪离洛阳回封地,分手时曹植为曹彪写了这首诗。全诗分七章,其中第五章集中表示了对曹彰的怀念,以及由曹彰的暴死进而想到自己的危险处境,从而产生了生死无常、悲哀与恐惧交织的思想感情。这章诗是:
诗的大意是:“长叹不休又有什么用?曹彰的暴死是上天的意旨,本与我的意愿相违背呀。怎能不想同胞兄弟,一到京城就再也回不来了。可怜的孤魂飞回了故土,灵柩却依旧寄放在京城。死去的人已经死去了,活着的人也难久生。人拥有多么短暂的一生啊,像朝露一样容易晒干。我的年龄也趋向衰老,岁月消逝之快已无法追阻。我自知不像金石那样坚硬,只剩有悲愤的叹息声。”
桑榆岁晚,但自成一景,也是一种令人动容的场景。许多所谓的“大才”,招摇于世,呼风唤雨,但最终还是和灌木一样,蓬松杂乱,难成大才。而“桑榆”忠勇为人,智识为士,经历人生的历练,晚景从容,大度为士,定格为标志性的剪影。因此,是否成为一景,要的是具备独特的内涵和足以撼人的修为。
唐·
刘禹锡《为裴相公让官第三表》:“葵藿微诚,已蒙识察;桑榆莫景,所冀哀怜。”
宋·
苏轼《跋嵇叔夜养生论后》:“东坡居士以桑榆之末景,忧患之余生,而后学道,虽为达者所笑,犹贤乎已也。”
元·
宫大用《范张鸡黍》四折:“人都道我暮景桑榆,合有些峥嵘气象。”
清·
李渔《十二楼・三与楼》一回:“所以为人祖父者,到了桑榆暮景之时,也要回转头来,把后面之人看一看,若还规模举动不像个守成之子,倒不如预先出脱,省得做败子封翁,受人讥销。”
清·
史简《鄱城归舟同何希宪共载剧谈悲歌有感》诗:“英雄过了前三十,晚景桑榆愧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