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疫病
植物病害
桑疫病又名细菌病,是由桑假单胞杆菌引起的、发生在桑上的一种病害。该病主要有缩叶型、桑黑枯型和断柄型3种病型,以前2种较为常见,特别是桑黑枯型发生面积较广。春季发生危害的,多为缩叶型;夏季发生危害的,多为黑枯型。
病原特征
形态特征
桑疫病病原细菌是桑假单胞杆菌(学名:Pseudomonas syringae pv.mori(Boyer ct Lambert)Young,Dye and Wilkie)。桑假单胞杆菌由于菌体多糖抗原不同,分成Ⅰ、Ⅱ、Ⅲ和Ⅳ型等四个血清类型。黑枯型致病菌是属黑枯菌系Ⅰ型血清,细菌体短杆状,两端饨圆,大小1.4微米×3.2微米,单服生束鞭毛,无荚膜,不产生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在普通细菌培养基上形成白色湿润的圆丘状菌落。菌落内部一般呈网状结构,具绿色荧光。
生理特征
黑枯型致病菌需氧生长,接触酶试验、产氨试验呈阳性。硝酸还原试验、明胶液化、硫化氰产生、靛基质试验、甲基红及V.P.试验等均呈阴性。在含蔗糖培养基上产生果聚糖,能分解一些糖、 醇,但不产气,能使石蕊牛乳变蓝。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8-31℃,干热致死温度90℃,10分钟,湿热致死温度48℃,10分钟,生长pH范围为5.0-9.0,而以pH6.3-8.0最适,日光直射90分钟,紫外线灯照射25分钟被杀灭。
缩叶型致病细菌属缩叶菌系,包括Ⅰ、Ⅱ、Ⅳ型3种血清型,其生物学特性与黑枯菌系基本相似。仅在孔恩氏培养液和木糖的氧化产酸上及最适生长温度25-28℃、干热致死温度120℃、阳光直射150分钟、紫外线灯照射40分钟杀灭等生理生化特性上与黑枯菌系有较大的差异。病原细菌血清,对菌株显示很强的凝集反应。对同属的菌株,也有反应,但凝集效价较低。
为害症状
缩叶型桑疫病
缩叶型桑疫病发生在嫩叶和嫩梢上,若病原细菌从叶片气孔侵人叶内,则叶面散生油浸状圆形病斑,病斑逐渐扩大变为黄褐色,周围稍褪绿变黄。随着嫩叶长大,病斑部坏死穿孔,叶片皱缩,进而脱落。若病菌从叶柄,叶脉处侵入,则通过维管束扩展至叶脉,常在叶背的叶脉上形成病斑,初呈褐色,后变黑色,使叶片不能展开,叶面反向卷曲。病菌从嫩梢侵入时,枝条表面形成大小不一的纵裂病斑。
桑黑枯型桑疫病
桑黑枯型桑疫病侵染桑叶时,叶片呈现褪绿转黄的不规则多角斑。侵染新梢发生烂头症,并沿枝条向中下部蔓延,在枝条表面形成粗细不等稍隆起的点线状黑褐色病斑,枝条内部呈现比外部更鲜明的黄褐色点线状病斑。有的病斑可穿过木质部深达髓部,木质部和髓部受害后发生畸形病变。有时病斑相连成块,在中央形成空洞,空洞周围的表皮组织向外突出呈隆起状。有的病斑能蔓延到桑芽的中轴组织、枝干和潜伏芽内。
断柄型桑疫病
断柄型桑疫病在5月上旬开始发病,5月下旬发病严重。在枝条上部、嫩叶叶柄中间部位的下方缢缩发黑,随后桑叶枯萎下垂,进而在叶柄缢缩处断裂脱落。影响春叶产量。
分布范围
桑疫病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在中国的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安徽、山东、河北、山西、辽宁等省蚕区均有发生为害。
侵染循环
桑疫病病原菌在枝条、冬芽及土中越冬,翌年春暖后增殖,使芽、叶发病成为初次侵染源。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病斑部溢出菌脓,通过风雨及枝叶接触、昆虫带菌等传播到嫩梢和尚未完全展开的嫩叶上,从气孔和伤口侵人树体,引起再侵染。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病原菌侵入嫩叶和顶芽,经7天左右发病,向下扩展到枝条中下部,严重的可延伸到枝条基部,甚至侵入潜伏芽,成为夏伐后的初次侵染源。在阴雨季节,病原菌大量繁殖,不断引起再侵染,使病害蔓延扩展。病土及残留在土壤中的病叶、病枝也是侵染源之一,但树体病组织是主要的侵染源。带病苗木和接穗是该病远距离传播的传染源。
流行规律
气候条件:桑疫病与气候条件有很大的关系,高温、多湿的环境,有利于桑疫病原细菌的生长和繁殖,非常容易发病。
暴风及昆虫因素:暴风和昆虫危害,可使桑树伤口增多。伤口是病原菌侵人组织的主要途径,加上昆虫在活动中携带部分细菌帮助传播,因此,遭受风害和虫害严重的桑园,发病往往严重,特别是暴风雨加上湿热环境,更易使桑疫病暴发。
栽培管理:桑园的栽培方式上,低干密植的桑园由于通透性差,桑疫病的发病有加重的趋势。另外,低洼地、积水的桑园也是桑疫病易发的一个因素;不能及时给发病的桑树剪去病枝和除去杂草,也是来年桑园再次发病的重要因素。如果上年秋天发病较重,越冬的病原多,第二年春年发病,秋天很有可能大面积暴发。
桑树品种:不同的桑树品种对细菌病的抗病力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试验调查,湘7920抗病性最好,湖桑32号,农桑12及云桑2号次之,育71-1、璜桑14等较弱。
桑园施肥:肥培管理不当,偏施氮肥的桑园,虽然桑叶产量大幅度提高,但桑树组织柔软,发病比较严重。而结合施用有机肥的桑园发病则比较少。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1.接穗、苗木检疫:本病是维管束侵染病害,可通过桑苗、接穗传播。因此要在病区实行检疫,检查有点线状病斑的接穗和苗木,尤其是新蚕区调进接穗、苗木时,应重视检疫。
2.栽植抗病品种:本病多发地区,可选栽抗病力强的湖桑7号、湖桑199号、农桑8号、湖桑32号、湖桑197号、油桑、伦教40号和剑持等桑品种。
3.加强桑园肥培管理: 桑园要避免不合理间作。低洼多湿的桑园要开沟排水。增施有机肥料。酸性土壤要增施石灰改良土壤。
化学防治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在剪除病梢后,用300-500单位土霉素、100毫克/升盐酸环丙沙星或盐酸恩诺沙星药液喷雾防治,隔7-10日再喷1次(建议不同类型的药剂交叉使用),可以控制病害。广东在发病前期采用0.1%铜氨液(50克硫酸铜+12%氨水400-450毫升+水50升)隔2天连喷2次,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冬春每亩施石灰氮25-30千克,以杀灭土壤中越冬病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1-09 08:00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