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白皮为双子叶植物桑科
桑除去栓皮后的干燥根皮,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其性味甘寒,归肺脾经,桑白皮具有泻肺平喘,行水消肿的功效,桑白皮功用主要包括: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补虚、活血祛瘀、化痰止嗽、
止血、生津止渴、泻下通便、驱虫、消食、祛风、通淋、止痛等。
形态特征
桑属落叶
灌木或乔木,高3--15m。树皮灰白色。有条状浅裂;根皮黄棕色或红黄色,纤维性强。
单叶互生.叶柄长1--2.5厘米;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5--20厘米,宽4--10厘米,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粗锯齿或圆齿,有时有不规则的分裂,上面无毛,有光泽,下面脉上有短毛,腋间有毛;基出脉3条与细脉交织成网状,背面较明显;托叶披针形,早落。花单性。
雌雄异株;雌、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状柔荑花序,腋生;雌花序长1--2cn,被毛,总花梗长5--10毫米;雄花序长1--2.5厘米,下垂,略被细毛;
雄花具花被片4枚。雄蕊4枚,中央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具花被片4枚,基部合生,柱头2裂。
瘦果,多数密集成一卵圆形或长圆形的聚合果,长1--2.5厘米,初时绿色,成熟后变为肉质。黑紫色或红色。种子小。花期4--5月份,果期5--6月份。
分布范围
主产于河南省、安徽省、四川省、湖南省、河北省、广东省。以河南省、安徽省产量大,并以亳桑皮质量佳。
河南商丘,安徽阜阳、亳州等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其产区也在逐渐转移。商品主要来源于河南,浙江的临安、桐乡、建德,江苏泰兴等地。此外,四川、湖南、河北、广东、湖北、广西等省区亦产主为栽培。
亳桑皮:产于安徽亳州一带者。
严桑皮:产于浙江者。
北桑皮:产于江苏者。
桑白皮:各地所产桑白皮的统称。
生长环境
喜温暖湿润气候,稍耐荫。气温12℃以上开始萌芽,生长适宜温度25-30℃,超过40℃则受到抑制,降到12℃以下则停 止生长。耐旱,不耐涝,耐瘠薄。对土壤的适应性强。
繁殖方法
用种子、嫁接和
压条繁殖。
种子繁殖:采收紫色成熟桑椹,搓去果肉,洗净种子,随即播种或湿砂贮藏。春播、夏播、秋播均可。夏播、秋播可用当年新种子。播前用50℃温水浸种,待自然冷却后,再浸泡12h,放湿砂中贮藏催芽,经常保持湿润,待种皮破裂露白时即可播种,按行株距20-30cm开沟,沟深1cm,每1hm2用种量7.5-15kg。覆土。约经10d出苗。苗高3-4cm间苗,去弱留强,并补苗。春、秋季按株距10~15cm定苗。
嫁接繁殖:袋接法,于嫁接前20d剪接穗,湿沙贮藏,使砧木剪口处的皮层和木质部分离成袋状,然后插入接穗,以插紧为止。芽接,春、夏季用“T’形芽接或管状芽接(套接)。压条繁殖:早春将母株横伏固定于地面,埋入沟中,露出顶端,培土压实,待生根后与母体分离。春或秋季进行定植。按行、株距2m×0.4m开穴,穴径0.5~0.7m,穴底施入腐熟厩肥,上铺薄土一层,栽入,填表土后,将植株向上提一提,使根部舒展,再填心土,压实,浇水。
定型后通过修剪、疏芽、摘心,养成一定树型(如地桑、低桑、中于桑、高于桑、乔木桑等不同类型)。修剪可用拳式修剪法,每年在基部伐条,利用潜伏芽萌生新条,数年后在修伐处形成拳状的树疙瘩。另有无拳式修剪法、留技留芽修剪法等。
鉴别
药材鉴别
药材呈扭曲的卷筒状、槽状或板片状, 厚1~4 mm, 长短不一。外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 较平坦, 有的残留橙黄色或棕黄色鳞片状粗皮;内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 有细纵纹。体轻, 质韧, 纤维性强, 难折断, 易纵向撕裂, 撕裂时有粉尘飞扬。气微, 味微甜。
饮片鉴别
饮片呈不规则横切丝状, 外表面黄白色有时可见黄棕色粗皮, 内表面淡黄白色, 有细纵纹, 体轻, 质韧, 断面纤维性强, 易纵向撕裂, 撕裂时有粉尘飞扬。气微, 味微甜。蜜炙桑白皮, 呈深黄色, 气焦香, 味甜。
化学构成
迄今为止, 从桑白皮中分离得到超过百余个化合物, 主要为苯骈呋喃类化合物、茋类化合物、黄酮类、
苯丙素类、三萜类、生物碱类等。
上述从桑白皮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中, 苯骈呋喃类化合物以2-苯基苯骈呋喃为主要母核, 其母核一般与常见取代基或黄酮类化合物相连;茋类化合物主要包括:alboctalol, andalasin B和macrourin B、D等;黄酮类化合物约60个, 主要包括:桑素, 桑根皮素, 桑色烯, 环桑素, 环桑色烯, 环桑根皮素, 桑黄酮A-L, 桑白皮素C、D, 桑根酮A-P, 桑根酮醇, 桑根皮醇, 环桑色醇, 桑根白皮素, 羟基二氢桑根皮素及桑皮根素氢过氧化物等[1,2,3]。分离得到的香豆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5, 7-羟基香豆素、东莨菪素、伞形花内脂、东莨菪内酯等。其他类化合物还有3, 4-
二羟基苯甲酸乙酯、桑多糖、桑皮呋喃、桦皮酸、二苯乙烯苷类化合物、壳聚糖、粘液素、甲壳素、鞣质和挥发油等多种化合物。
临床应用
综合诸家本草所载, 桑白皮功用主要包括: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补虚、
活血祛瘀、化痰止嗽、止血、生津止渴、泻下通便、驱虫、消食、祛风、通淋、止痛等。
桑白皮主治消渴尿多, 功效独特, 有记载城桑白皮“是它药不替也”, 临床多用于治疗水肿、
糖尿病、气管炎、胸膜炎、百日咳及鼻衄等疾病。
有研究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舌苔, 脉象等方面观察评价, 采用桑白皮汤治疗证属痰热郁肺者, 在改善咳喘气短、胸闷痰多、食欲不振等症状方面效果显著。选桑白皮汤加减治疗
支气管扩张并感染, 以
反复咳嗽、痰脓量多、反复咯血等胸肺部不适为主要症状, 疗效较好;选用桑白皮汤加减, 治疗
干燥性角膜结膜炎数例, 对缓解症状方面效果良好。
有研究表明在临床上, 无论寒热痹症, 多数都伴有湿邪, 故在治疗痹症方药中加入桑白皮、地骨皮, 用以利水排湿;而当桑白皮、地骨皮与其他药物配伍, 治疗血小板减少症伴随皮肤瘀斑及再障, 尤其是针对水湿症状明显患者发热时, 疗效显著。用
苓桂术甘汤合甘麦大枣汤加桑白皮、地骨皮治疗伴随明显双下肢浮肿的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其水肿、胸闷、心慌等症状明显缓解。
性味归经
桑白皮最早收载于《
神农本草经》, 原名“
桑根白皮”, 味甘, 寒, 主治伤中, 其性味归经在历代医家本草记载中, 基本以甘、寒;辛、甘, 寒, 为主, 一般归于肺经或肺、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