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螟
螟蛾科绢野螟属昆虫
桑螟是螟蛾科绢野螟属昆虫,寄主植物主要为桑树,是桑树的重要害虫之一。该虫在浙江、江苏、四川、安徽山东辽宁、吉林、陕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贵州、台湾等省均有发生和为害。以其幼虫为害夏秋桑叶,以晚秋桑叶受害最重,发生严重时,造成桑叶产量下降,质量变劣,影响蚕业生产。 桑螟夏秋季幼虫吐丝缀叶成卷叶或叠叶,幼虫隐藏其中咀食叶肉,残留叶脉和上表皮,形成透明的灰褐色薄膜,后破裂成孔,称“开天窗”。其排泄物污染叶片,影响桑叶质量。9~10月因该虫为害致桑叶枯黄,影响秋季饲蚕或引发蚕病。
生长形态
桑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昆虫成虫:体长10mm,翅展20mm,体茶褐色,被有白色鳞毛,呈绢丝闪光,头小,两侧具白毛,复眼大,黑色,卵圆形,触角灰白色鞭状。胸背中间暗色,前后翅白色带紫色反光,前翅具浅茶褐色横带5条,中间1条下方生1白色圆孔,孔内有1褐点。后翅沿外缘具宽阔的茶褐色带。:长0.7mm,扁圆形,浅绿色,表面具蜡质。末龄幼虫:体长24mm,头浅赭色,胸腹部浅绿色,背线深绿色,胸部各节有黑色毛片,毛片上生刚毛1~2根。:长11.0mm,长纺锤形,黄褐色。胸背中央具隆起纵脊,末端生细长钩刺8根。
发生规律
桑螟在山东年发生3~4代,贵州3~5代,江苏、浙江、四川年发生4~5代,广东顺德6~7代,均以老熟幼虫在树干裂缝、蛆孔等处越冬。广东湛江年发生10~11代,台湾10代,世代重叠,无明显越冬现象。三代区翌年春天化蛹,各龄幼虫盛发期分别为6月下旬、7月下旬、8月下旬,第3代为害重,老熟幼虫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蛰伏越冬;四代区各代幼虫发生盛期为6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中旬、9月中旬,其中以4代为害最重。成虫有趋光性,把卵产在梢端叶背,常2~3粒沿叶脉产在一起。卵期28天,幼虫期12~19天,蛹期5~27天。夏、秋季多湿利于虫卵孵化,为害重,群众有“秋后三朝雾、容易生油虫”的农谚天敌广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守子茧蜂等。
防治方法
(1)用束草或堆草诱集越冬老熟幼虫。
(2)秋、冬季及时捕杀落叶、裂缝或建筑物附近的越冬幼虫,夏季及时捕杀初孵幼虫,必要时摘除受害叶。
(3)安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4)药剂防治,山东一带三代发生区,江苏、浙江四代发生区,要注意防治第3代和第4代。在幼虫2龄末期尚未卷叶前喷洒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60%双效磷乳油15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25%亚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5%锐劲特悬浮剂1500倍液、4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
(5)受害重的区,可在晚秋蚕后喷洒20%氰戊菊酯乳油或2.5%敌杀死乳油3000~6000倍液,进行多种害虫的普治,对下一年春季桑园害虫发生基数有明显降低效果。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8 10:54
目录
概述
生长形态
发生规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