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村隶属于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位于
福永街道西北部,距离福永街道办事处约2千米。相邻自然村有新田村、白石厦村、和平村、塘尾村、新和村。因凤凰山的坳颈涌上有一座石桥,而该村位于石桥北头,故取名为桥头村。
历史沿革
宋元至明万历元年(1573年),属东莞县;明万历元年至清朝,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松岗、沙井、新桥、雍睦、凤凰联乡;1951年,属宝安县第四区福永乡;1958年10月,属超美公社;1959年7月,属沙井公社;1961年7月,属松岗区福永公社;1963年1月,属沙井公社桥塘大队;1976年12月,属福永公社桥头大队;1979年1月,属深圳市福永公社;1981年10月,属深圳市宝安县福永公社;1983年7月,属宝安县福永区桥头乡;1986年10月,属福永镇桥头行政村;1993年1月,属深圳市宝安区福永镇;2004年7月,属福永街道桥头社区。
经济
传统经济以农业和水产养殖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小麦、花生、甘蔗、柑橘、橙、荔枝、龙眼等。改革开放后,该村引进来料加工厂,成立村农工商公司,合资开办德利染织厂,开发工业区。现时村集体经济以厂房出租和物业管理为主。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工资性收入、房屋出租、集体经济分红等。
人口
2015年末,户籍人口1494人,其中男性697人,女性797人;80岁以上55人,最年长者96岁(女)。祖籍该村的港澳台同胞70人。归侨1人。侨眷3人。
历史文化
村民由来
村民以林姓为主,其次为陈姓。北宋时期,林姓族人从福建莆田北螺村迁至广东东莞万江镇,后又迁至宝安黄田。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从黄田迁至此处开村立业。
地方方言
传统建筑
该村现存建于清代或民国时期的20余座
广府民居,坐北向南,砖木土结构,清水砖墙,硬山屋顶,船形脊,碌筒灰瓦覆盖。前墙及两外侧墙为青砖砌筑,后墙多为三合土夯筑,多数有彩色灰塑门罩,有的在院墙上部博风等处装饰有彩色灰塑,内容多为花鸟虫鱼、吉祥瑞兽等。
村内的可隐林公祠,始建于明代,清代重建,1992年重修。占地面积220平方米,为三开间两进一天井布局,前有塾台,砖木石结构,硬山顶,清水砖外墙,灰瓦覆盖,琉璃瓦剪边,前后两堂的屋脊都有博古装饰。2010年该祠被宝安区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点。
灶下陈氏宗祠,始建于清朝初年,清代后期重修。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砖木石结构,三开间二进一天井,清水砖墙,硬山顶,正、垂脊有博古装饰,门上方灰塑阳文楷书“陈氏宗祠”。
始建于明代的振南林公祠,在清代重修,又于1988年重建。占地面积约220平方米,为三开间两进一天井布局,砖木石结构,硬山顶,清水砖墙,灰瓦覆盖,琉璃瓦剪边,前后两堂屋脊有博古装饰。
桥头村内有杨侯宫,始建于清朝初年,现代改建,三开间两进,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
仿西式建筑植利楼又称林汝添别墅,修建于1934年,钢筋混凝土结构,清水砖墙。分别由主人居住楼房、附属楼房、佣人居所和大门、院墙等组成。为宝安区不可移动文物。
地方习俗
林氏祭祖活动主要在林氏祠堂内举行。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和重要节日祭祖,还有婚嫁、入伙、祝寿等喜庆事,都要到祠堂举办。每逢清明节和重阳节,则去山坟祭祖。
该村节庆活动有正月十五“烧大炮”“补千天”、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三月二十三“妈祖节”“祭祀龙王”、七月十四“鬼节”等。舞狮习俗始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
桥头醒狮团曾在各级别的活动表演和参加国内外的比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2004年和2011年曾代表国家在马来西亚国际狮王争霸赛中取得佳绩。
公共设施
该村毗邻国道G107线广深公路、宝安大道,有永福大道、桥和大道、重庆路、桥塘路、大洋路经过。20世纪60年代通电,90年代通自来水、通电话,2000年通互联网,2005年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村中有桥头小学,设36个班,2015年底在校学生1990人,教职工122人。有金蕾幼儿园、桥头幼儿园、鸿德幼儿园、欧兰特桥鑫幼儿园,在园幼儿共1258人,教职工304人。建有桥头文化广场(含舞台)和附属公园,2个篮球场、1个足球场、1个老人康乐中心、1个医疗站和1个狮子武术馆,还有桥头村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