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组
1928年青地乙治命名的岩层名称
桥头组,是以组为岩石地层单位的地层结构。1928年青地乙治命名桥头石英岩。主要成分是海绿石石英砂岩与黑色、黄绿色页岩、砂质页岩。在本溪地区为假整合接触,在复州、旅大地区为整合接触。
命名
1928年青地乙治命名桥头石英岩,命名剖面位于辽宁本溪市南约12km桥头镇的桥头。参考剖面位于辽宁瓦房店市李店—鹿圈子。
沿革
青地乙治命名的桥头石英岩,系指辽东太子河流域震旦系细河统上部的一套石英岩。当时他划分震旦系为两统,即细河统和五行山统。细河统又分为钓鱼台石英岩、南芬页岩泥灰岩及桥头石英岩三层。1954年,王钰等重新研究太子河地区的震旦系地层,把原细河统的三层分别提升为统,上部桥头石英岩改称桥头统。1957年,姜春潮在文章中正式用“桥头建造”,即英文Chiaoto Formation取代“桥头统”名称。1964年,俞建章等用“组”取代“建造”名称,以后文献中普遍采用桥头组一名。
特征
构成
主要为灰白、灰色中厚层状—厚层状细粒石英岩,含海绿石石英砂岩与黑色、黄绿色页岩、砂质页岩互层。底部以含南芬组黄褐色页岩碎片的粗粒石英砂岩与南芬组分界。本组岩层表面具波痕和干裂,岩层发育波状层理、缓斜交错层理及透镜状层理等沉积特征。本组含丰富微古植物化石:Margominuscula sp., Pseudozonosphaera sinica, Polyporata obsoleta, Leiopsophosphaera aff. Densa, L. Infriata, L. Minor, L. Aperta, L. Pelucida, Trachysphaeridium simplex, T. Hyalinum, T. Aff. Minor, T. Aff. Chihsienense, T. Cultum, T. Incrassatum, T. Planum, Taeniatum crassum, T. Aff. Simplex, Synsphaeridium conglutinatum, Zonosphaeridium minutum 等。本组海绿石K-Ar法年龄值为629Ma及656Ma(吉林)。
接触关系
与下伏南芬组的接触关系,在本溪地区为假整合接触,在复州、旅大地区为整合接触。
分布
本组主要出露于吉林浑江流域,辽东太子河流域及辽东半岛复州、旅大地区。浑江地区厚248—234m;太子河流域厚度为34.6—172.1m; 复州,旅大地区厚175—1115m。
备考
编撰者:尹崇玉
作者1:王钰
年份1:1954
系名:新元古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6-21 15:45
目录
概述
命名
沿革
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