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尾村
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龙山镇桥尾村
桥尾村位于龙里县城东南部的崇山峻岭之巅,北距龙里县城30多公里,东距贵定县沿山镇16公里,距新修的黔桂高速铁路贵定县和平车站3公里。龙里到摆谷六的乡村公路贯穿全村,移动基站设在该村的山上,交通、通讯便利。
乡村简介
桥尾村属高山台地地貌,是省级二类贫困村。全村共有6个村民组,5个相连的自然村寨,即桥尾寨、岩脚寨、对门寨、石板寨、申家寨,共131户608人,99.9%为唐姓苗族。全村共有田土面积600余亩,荒坡682亩,平均海拔1380米,有霜期长达5个月。土地贫瘠,缺乏水源、收成无保障,是全镇也是全县极为高寒,边远贫困的苗族聚居村。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余元,外出打工人员74人,举家外出打工的有28户,其中到浙江的27户,村民家庭收入来源主要靠卖粮食、外出务工、出售牛、马、猪等牲畜三个方面。全村有电视机53户,电话4户,手机4户,微型打米机32户。
自然资源
全村共有田地600多亩,皆是望天水田,户均耕地4.5亩,人均耕地0.4亩。从种植业内部结构看,是比较单一的粮食经济。全村600多亩田土粮食作物面积就占全年的100%。没有油菜、烤烟、小麦等经济作物。由于受高寒气候及严重缺乏水源的影响,全年只能种植一季水稻,广种薄收。林业方面仅有用作柴薪的灌木林,林业经济收入为空白。
经济发展
由于该村处于高山台地,高寒边远地区,在四季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主要以水稻生产为主,春播秋收。间种少量洋芋、包谷、番薯、黄豆、各类蔬菜等。以备六月青黄不接时,填补食物不足或作牲畜饲料。在农业生产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劳动力自发组织生产互助活动,抢抓季节,承包户与集体的关系基本和谐。由于外出打工劳力增多,留守家里的老人和少儿无法耕作,出现了缺劳力、土地撂荒的现象,现全村共撂荒50余亩
畜牧业。桥尾村苗族群众擅长饲养牲畜,对牲畜的疫情防治有其独特神奇的方法。每户家户门前都种有防治各种畜禽病害的草药。据调查统计,该村有牛330头,马匹352匹,猪263头,羊40只,鸡、鸭、鹅平均每户10余只。除外出打工的28户外,平均每户饲养牛3头以上,马3匹以上,猪3头以上。该村出栏率、育肥率、繁殖率相对平稳。平均每户年出售牛1—2头,马1--2匹,膘猪1—2头,户均收入600—3000元。
文化建设
桥尾村有一所小学,开办一至二年级4个班,共有4名教师,30名学生。入学率达95%。由于受经济基础的制约,该村教育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一是教学设施差,师资缺乏;二是教师工作条件恶劣,工作积极性受挫;三是群众经济困难,学生难以入学。桥尾村群众文化层次差距很大。据调查全村现具有大学文凭有5人,占总人数的0.88%;中专(高中)文化14人,占总人数的2.46%;初中文化38人,占总人数的6.69%;小学文化210人,占总人数的36.97%;文盲半文盲301人,占全村总人数的52.99%。人口数质低下,增加了社会负担,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
现状调查
为探索龙山镇后发致富型新农村建设路子,加快该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该镇派员深入到龙山镇桥尾村对5个自然村寨6个村民小组对该村基础基础设施、经济现壮、家庭状况、和增收思路等进行详细调查。
桥尾村基本情况
桥尾村属高山台地地貌,是省级二类贫困村。全村共有6个村民组,其中在浙江省72人,本县2人,举家外出打工的有28户,其中到浙江的27户,本县1户。
桥尾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桥尾村共有党员20人,其中男18人,女2人,小学文化9人,初中文化6人,高中文化3人,中专文化2人。30—39岁的4人,40—49岁的4人,50—59岁的7人,60岁以上的党员有5人,党员队伍年龄结构偏大。两委班子成员44岁1人,初中文化2人,高中文化1人。村委5人,50岁以上就有4人,44岁1人,初中文化3人,小学文化1人,高中文化1人。两委班子成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在思想上有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观念,因而在村的发展上,两委班子成员没有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
桥尾村经济状况
桥尾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其特点概括如下:
(一)农业生产。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村经济较为薄弱。
全村劳动力193人,男女劳动力各占一半。男劳力小学文化程度55人,初中文化30.人,高中1 人;女劳力文盲20人,小学文化程度56人,初中文化程度11人,每个劳动力耕地面积3亩多。
该村土地复种指数为零。其原因:一是高寒、晚春、早秋;二是缺水、贻误农时。该村并非种不出麦子、油菜,而是种上后,来年下春雨时须打田栽秧,而此时油菜麦子受晚春气候影响尚未成熟,如等油菜麦子成熟收割后再打田栽秧,又过了雨季。即便栽上秧子,又受早秋气候影响,稻谷尚未抽穗霜降就降临了。所以,该村土地利用率低,广种薄收。亩均投入的劳动量与物化劳动量较大,生产成本很高。农作物优良品种良种良法尚未普遍推广,村民缺少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知识和田间管理技术。
(二)分配积累与消费
桥尾村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20元,举家在外打工的28户户均纯收入16000余元。这些收入主要用于投入农业生产,修房、购置家用电器。外出打工的28户户均存款2万元,未外出打工的农户户均存款为零。村集体没有经济积累,减免农业税后村委更没有提成。
(三)商品经济情况
桥尾村除生产粮食、变卖粮食外,另还卖牲畜和禽类填补家用。因路途遥远,运输不便,蔬菜类经济收入为空白。商品交易场地主要是贵定县沿山镇市场和商贩进村收购个体交易。畜牧业是该村商品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四)农业产业结构
1、种植业。由于桥尾村经济结构单一,村支书唐诗高率先示范经济产业结构调整。2002年种植板栗60棵,成活率100%,但现仅有2棵挂果,其余皆受病虫危害;花椒树15棵,现今成活7棵,同样遭受病虫危害;种植蕃桃46棵,虽果实累累,但从未上过市,因受高寒气候影响,不能成熟;种植苹果11棵,虽也果实累累,但同样受高寒气候影响,仍不能成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种植业方面以失败告终。
社会各项事业的现状
桥尾村卫生事业发展较为落后。全村没有卫生室,村民生病要到4公里外的平山片区医务室看病,村民看病极为不便,常常小病挨着大病才医,给村民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
计划生育方面。以前,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在桥尾村群众心中根生蒂固,人口的快速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引出了人口的质量与数量、人口日增耕地日减、人口增加与生态环境恶化等矛盾,严重制约了该村经济发展的进程。实行计划生育“村为主”后,才有效地控制了该村人口的快速增长。
桥尾村贫困原因分析
经初步调查,桥尾村贫困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
1、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村经济较为脆弱。从种植业内部结构看,是比较单一的粮食经济。全村600余亩田地,粮食作物面积就占全年收入的100%,没有油菜、烤烟、蔬菜等经济作物。林业方面仅有用作柴薪的灌木林,林业经济收入为零。
2、耕作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低。由于自然条件等诸多因素,桥尾村不仅产业结构单一,而且耕作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低。龙山镇党委、政府尽管在桥尾推广水稻良种良法,但是,由于尽是望天水田多,和受晚春早秋气候影响,百姓为抢抓雨水季节,依旧沿用“顺田湾”或新品种老作法,即直播稻种于田间。由于未按科学技术操作、管理,粮食产量自然未得相应收成。
3、道路设施不够完善,影响村民生产生活、农产品销售和经济发展。各村组之间的道路均为土基路,稍有雨水和浓雾就泥泞不堪,特别是石板寨通往平山大田坝和贵定县沿山镇的这条路雨天人畜更是无法通行,直接对当地村民生产生活、农产品销售、全村经济发展影响极大,群众反映修路愿望强烈。
4、水利设施不完善,农田灌溉困难。桥尾村五个自然村寨都一线坐落在一脉山脉下,山脉走向西高东低。这脉山脉有浓密的护寨树林,常年泉水汩汩,但是,水沿山体岩层地表四处漫流。全村除岩脚寨、申家寨、石板寨各有一口水塘能灌溉低凹处的水田外,处于地势较高的平山大田坝的300多亩稻田无蓄水池,每天栽秧季节都只能靠望天水,干旱现象严重,造成减产减收,经察看,平山大田坝并非缺水,而是没有把漫流遍野的山水蓄积起来有效利用田间灌溉。
5、缺少农民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农户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在农业领域全村无任何专业协会组织,使农户在技术、销售、互助等方面缺乏依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4、村民思想观念陈旧,成为阻碍村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障碍。该村99.9%村民是苗族,皆用母语为交际工具,大部份群众还存在以宗族、家族、个人利益为重的思想观念,封建迷信思想还残存。
6、农田撂荒现象严重。该村因外出打工的人多,特别的举家外出打工的28户,其责任田少部分租给别人种,大部分撂荒,撂荒最长的达十二年,最短的也有四、五年,村委想收回租给别人农户种,但这些农户又不同意,而人多地少的农户又没有田种,粮食一年种来半年吃。
六、对桥尾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强村级组织建设。配备一支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强的村级领导班子去引导、组织群众发展农村经济,走脱贫致富之路。同时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充分利用非耕地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填补空白,只有这样才会增强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和感召力。选拔当地文化素质较高、具有开拓精神、大胆肯干的年青人充实到两委班子中,增加班子新鲜血液;鼓励党员和村组干部多渠道带头脱贫致富,以点带面,推动各项工作开展。
2、结合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帮助村、组制定一个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和措施。要使这个规划家喻户晓,启发群众主动求发展的积极性。
3、鼓励开展劳务输出,包括短期务工,增加农民收入。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组织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帮助开眼界,换思想,学技术,长本领。同时大力倡导农闲时到县城做短工。
4、加强农业适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要把重视对农民适用技术培训工作放到首要位置上来,让每个家庭中的劳动力都掌握1—2门适用技术,这样才能发挥他们的经济支撑和杠杆作用,“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只有加强普及教育和农技培训,丰富农民的知识结构,提高科技水平,才能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利用冬季农闲时节,组织群众对村组巷道进行集中整修,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美化村容村貌,提高文明化程度。
6、利用就近山上自流水为群众修建畜水池,力争解决2—3个村寨人畜饮水及田间灌溉严重缺水问题。
最新修订时间:2021-11-09 11:42
目录
概述
乡村简介
自然资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