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中国语言学家。1951年毕业于东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65年获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语言学哲学博士学位。1973年起为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教授。曾在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华盛顿大学执教并从事研究。1982—1983年为北京大学汉语系访问学者。1983年在中国调查青海、甘肃汉语北部方言和广西么佬语和壮语。主治汉语及其方言。主要著作为两卷本《中古汉语音韵学》(1984)。对八思巴、西夏、东干等语言文字也有研究,著有《Geng-she音节的八思巴文字》(1971)、《论八思巴文字中的中世纪汉文》(1974,1975),《掌中珠的西夏文汉文对音研究方法》(1961)、《西夏国书字典同音之同居韵》(1963)等。
桥本万太郎(Hashimoto Mantaro, 1932—1987)日本学者。
群马县人,东京大学文学院中国语文学系。曾师从
服部四郎和河野六郎等学者,激发了研究语言学的兴趣,并掌握了语言描写的方法。
1962年,在东京大学研究院,人文学研究科,中国语文学系修完博士课程。旋赴美国,在
伊利诺斯大学英语系任职,次年转至
俄亥俄州立大学。在此斯间,曾研究转换生成语法。
1969—1971年,任
普林斯顿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项目主任;曾创办期刊《麒麟》(Unicorn)。那时,汉语在美国很少有人去研究,尤其是外国人研究汉语的就更少了。他克服了重重阻力,不怕困难。每出版一期他都赔进好多钱,但他始终不改办刊的初衷。在普林斯顿大学失去了生存的基础之后,他又迁到加利福尼亚州,进一步创办《中国语言学报》,但该报仍没有多大的市场。他还是每年一度的“汉藏语和语言学会议”的发起人之一。
桥本主要致力于对《文海》、《同音》等西夏字典的语音研究上,曾先后在朝鲜半岛、香港、尼泊尔、中亚等地,考察亚洲语言,逐渐形成了他对亚洲语言地理类型演变的思想。他的见解集中体现在《语言地理类型论》一书中。此书关于地域语言学和汉语的构想,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他力图以地理型的观点,解释汉语诸方言的差异和调值的分布。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令中国学者赞叹不已,给我们以很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