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梁(读音liáng)是汉字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晚期金文。《说文》中说“梁,水桥也。”这里是指“梁”的本义,指桥梁。《国语▪周语中》中说“先王之教曰:‘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这里的“梁”字引申为屋梁。后也用作地名和国名。
字源演变
“梁”字始见于西周时期(图1)。春秋时期文字(图2)与西周时期相比较并没有很大的变化。战国时期的“梁”字却有很多的写法,结构都不尽相同。有的是承袭前代文字的写法,有的是在战国时期演变发展。秦、汉时期的文字以字形8的战国文字发展成现如今的写法。
“梁”字是形声兼会意字。字从水从木,刅声。“刅”读chuāng,是声旁。桥底下一般有河,所以从水,“木”表示建筑材料,所以本义是指桥。后也引申为屋梁。《后汉书▪陈寔传》中说“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这里“梁”字又用为地名,后也用作国名。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六》《木部》 吕张切
水桥也。从木从水,刅声。
说文解字注
水桥也。
梁之字用木跨水、则今之桥也。孟子:十一月舆梁成。(古本如是)国语引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大雅:造舟为梁。皆今之桥制。见于经传者,言梁不言桥也。若尔雅:堤谓之梁。毛传:石绝水曰梁。谓所以偃塞取鱼者,亦取亘于水中之义谓之梁。凡毛诗自造舟为梁外,多言鱼梁。
从木水。
会意。刄声。吕张切。十部。
古文。
水阔者必木与木相接。一其际也。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字部》
古文:𣹷渿。《唐韵》《集韵》《韵会》吕张切。《正韵》龙张切。𠀤音良。《说文》:水桥也。《礼·月令》:孟冬谨关梁。《诗·大雅》:造舟为梁。《尔雅·释地》:梁莫大于溴梁。
又石绝水为梁。《诗·衞风》:在彼淇梁。《礼·王制》: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
又梁,水堰也。堰水为关空,承之以笱,以捕鱼。梁之曲者曰罶。《诗·齐风》:敝笱在梁。《小雅》:胡逝我梁。
又《尔雅·释地》:堤谓之梁。
又屋脊柱曰栋,负栋曰梁。《尔雅·释宫》:楣谓之梁。
又冠梁,冠上横脊也。《汉大官令》:冠两梁。
又陆梁。扬雄《甘泉赋》:带干将而秉玉戚兮,飞蒙茸而走陆梁。注:陆梁,乱走貌。
又跳梁。《庄子·逍遥游》:貍狌东西跳梁,中于机辟。
又彊梁。《金人铭》:彊梁者不得其死。《后汉·礼仪志》:神名,能食鬼。
又大梁,西方之宿。《尔雅·释天》:大梁,昴也。
又州名。《书·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
又国名。周平王封少子康于夏阳,是谓梁伯。
又大梁,地名。《史记》:魏惠王徙治大梁。
又山名。《诗·大雅》:奕奕梁山。
又吕梁,水名。《庄子·达生篇》:孔子观于吕梁。
又都梁,香草名,泽兰也。《荆州记》:都梁山下生兰草,因以为名。
又姓。《广韵》:出安定、天水、河南三望。周梁鱣,汉梁鸿。复姓,梁丘、梁由。
宋本广韵
吕张切,平阳来 ‖刅声阳部
梁,梁栋。又州名。《书》曰:“华阳黒水惟梁州。” 《晋太康记》云:“梁者,言西方金刚之气强梁,故因名之。”舜置也,秦为汉中郡,后其地入蜀,魏末克蜀,分广汉、三巴、涪陵以北七郡为梁州,梁大同年复移在南郑。亦姓,出安定、天水、河南三望,本自秦仲,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梁山,是为梁伯,后为秦并,子孙奔晋,以国为氏。又汉复姓,十二氏。《左传》有梁其踁,鲁伯禽庶子梁其之后。又鲁有仲梁怀,晋有梁馀子养、梁由靡,秦有强梁皐。《庄子》有卜梁倚。楚文王庶子有食邑诸梁者,其后为氏。鲁有谷梁赤治《春秋》。《史记》有将梁氏。汉光武时有侍御史梁垣烈,新垣衍之后。汉明帝时有梁成恢,善历数。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梁”字是上下结构。首先在左上方开始书写,第三笔一提完成这部分书写。随后在其左方开始书写“刅”字,第七笔一点结束此部分书写,在正下方开始“木”字书写,第十一笔一点结束“梁”字书写。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8 00:30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