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作堂
中国高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
梁作堂,男,1964年10月生,山东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人物经历
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就读于山东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84年9月至1987年7月就读于山东大学物理系,获硕士学位;1991年1月至1994年2月就读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中国高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第十一届政协委员。2012年2月23日增补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山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
2021年8月1日,入选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研究方向
粒子物理理论,自九十年代初开始在该领域工作,在不同时期内,分别抓住实验上比较突出的现象作为切入口,以高能反应意外自旋不对称的起源、强子化过程的自旋效应、重离子碰撞中的极化现象等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取得突出成就。
论文
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Phys. Rev. Lett.》3篇、《Phys. Rev. D》35篇、《Inter. J. Mod. Phys. A》上5篇,按高能物理学界通用的SLAC HEP SPIRES网站检索显示,这些论文被引用(含自引)950多次。
项目基金
科研项目基金
1997.1 – 1999.12: “强子的自旋结构和强相互作用过程的自旋依赖性”(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
1998.1 – 2000.12: “夸克轨道运动及强子反应过程的自旋效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基金)。
1998.1 – 2002.12: 国家“九五”攀登计划预选项目:“面向21世纪理论物理重大前沿课题”。
2000.1 – 2002.12: “高能多粒子产生过程中软硬界面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2002.1 – 2004.12: “高能反应强子化过程中的自旋效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基金)。
2002.1 – 2006.12: “QCD相变理论与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物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
2006.1 – 2009.12: “量子色动力学强相互作用和强子物理”(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人才类基金
1998.1 – 2000.12: “高能碰撞衍射分解机制与自旋效应”(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
2000.2 – 2003.2: “强子反应的自旋效应与QCD微扰非微扰边界性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基金)。
2002.1 – 2004.12: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2006.1 – 2009.12: “高能反应过程的自旋效应与强相互作用性质的研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个人荣誉
2000年获教育部“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4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最新修订时间:2021-08-01 19:48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研究方向
论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