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
陕西省韩城市境内博物馆
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位于陕西韩城市梁带村,是在两周芮国墓地遗址进行发掘考古的基础上建成,2018年2月14日正式开放。
历史沿革
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位于距韩城市区东北7公里的梁带村,该遗址为两周时期芮国高级墓葬群,占地976.78亩,分为墓葬区和遗址区两个部分。
梁带村两周遗址发现于2004年10月,经过几次考古调查表明,该遗址为两周时期,分墓葬区和遗址区两个部分。初步认定遗址处于梁带村东南方向;墓地主要位于村北,占地330000平方米,经科学勘探,共发现两周墓葬1300座,车马坑64座,随后对 7 座大墓及百余座中小型墓进行考古挖掘,出土金、玉、铜器等各类文物 2 万余件(组),仅珍贵文物就有 3 千余件(组)。尤其是在 M27 芮桓公墓内,一次性出土了 48件金器,乃当前国内外同一时期单个墓葬中,出土金器数量最多的古墓葬。
梁带村两周遗址墓葬群的宝贵体现在历史上从未被盗,规模宏大,保护完好,国内罕见。
遗址出土文物两万余件,遗存丰富且级别高,是陕西省内发现的第一处保存完整的两周时期方国贵族墓地。遗址紧临黄河,共发现两周时期墓葬103座、车马坑17座,并且其中4座带墓道的大墓当为诸侯级墓葬。
发掘清理表明,遗址中19号、26号、27号3座大墓是成组分布的一组墓葬,很可能是两周时期诸侯国国君与两位夫人的墓葬,其出土文物之精美为前所罕见,为研究两周时期的历史、文化、手工艺以及古芮国的文化内涵、世系、地望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为了解和研究陕西及黄河沿岸周代的考古学文化,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墓葬制度以及社会历史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就建立在已发掘的芮国墓地遗址西侧,2018 年 2 月 14 正式对外开放。
展出内容
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分为四个展厅,镇馆之宝当属距今5000年的玉猪龙,而这是国内发现最完整的一件。玉猪龙是红山文化时期的典型器物,红山文化在公元前4000至公元前3000年间活跃于辽河流域,而这件玉猪龙却出土于位于黄河流域、距今2800多年的芮国国君夫人仲姜墓中。
对外展出青铜器、金器、玉器等798件珍贵文物。基本陈列以“古芮寻微 故国韶光”为主题,通过梁带村发现的周代遗址及出土的 600 余件(组)精品文物,再现了芮国曾经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中,多件一级珍贵文物最为引人注目,如七鼎六簋、梯形牌组佩、玉剑金鞘、镶金玉韘等。
青铜珍品
芮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不仅有高贵威仪的庙堂礼器,还有形制各异的兵器、丰富多彩的车马器和日常劳作的生产工具,数量众多,造型生动,制作精良。青铜的应用渗透到芮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金鼎芳滋,玉堂璀灿”,芮国墓地 27 号墓出土的七鼎六簋,正是对这八个字的美好诠释。所谓七鼎六簋,顾名思义,有鼎 7 件、簋 6 件。这 7 件鼎(图一)的形制纹样相同,大小相次。器形呈敛口、方唇,宽斜沿,浅半球形腹,圜底,兽蹄足且中段较细。口沿下饰一周十二组“G”形平目窃曲纹,其下有一周凸弦纹。腹部和底部表面有数量不等的砂眼。
另外 6 件簋的形制、纹样、大小都相同。由器盖和器身组成,盖面隆起,中有圈足式捉手;口微敛,鼓腹,器腹两侧各有一兽首半环耳,兽角呈螺簪形,鼻上卷;腹下有圈足,圈足上饰一周垂鳞纹,外壁上等距离分布着三个兽首,其下各连接一个三趾兽蹄形小足。盖缘与器口沿下各饰一周“G”形平目窃曲纹,盖面及器腹铸有数周瓦棱纹,耳两侧均饰重环纹。器盖捉手内及腹内底中部铸有铭文,共六字,内容皆同且字体凝重苍劲,为“内(芮)公作为旅簋”。就现有考古资料来看,鼎最初用于烹煮,簋是盛放熟食的器皿,但随着西周礼乐制度的不断完善,它们逐渐演变为礼器,是“明尊卑,别上下”等级制度的标志和权力的象征。西周时期,主人身份级别不同,鼎簋的使用就不同。据记载,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如果僭越,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诸侯的身份地位仅次于天子,遵从礼制,与诸侯这一等级身份对应的是七鼎六簋。因此,此套七鼎六簋的出土,是判定该墓等级的实物资料,也是反映东周早期贵族阶层器用制度的例证。同时,结合六簋及 26 号芮姜墓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说明芮国遗址 27 号墓主人为芮桓公,他是芮国最鼎盛时期的一代国君。
玉器精华
芮国墓地出土的玉器数量多达上万件(组),其玉质之佳,雕琢之精,造型之丰,用途之广,在两周考古中实属罕见。其中 26 号芮姜夫人墓中出土的玉器最多,数量多达 500 件(组),分为礼玉、佩玉、敛玉、饰件、用具、填土玉石器等八类,琳琅满目,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墓中随葬成组玉佩在两周时期比较流行,例如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山西天马—曲村晋侯墓地都发现此类实物。出土于梁带村遗址芮姜夫人胸腹部的这件梯形牌组玉佩(图二)以梯形玉牌为中心,上下两端分别雕琢九个和十一个牛鼻穿孔,以此连接有九条和十一条串饰,每条串饰皆以各式琉璃管珠、玛瑙管、绿松石,以及玉质管珠穿系而成,复原总长度达 105 厘米。虽然这组梯形牌串饰的使用时间在春秋早期,但是各个组件却制作于不同的年代。比如梯形玉牌,其纹饰主体为一正面的兽面,其余面积则填饰方向不一的侧面龙纹,这种较为方直舒朗的纹饰手法盛行于春秋早期。至于其他组件,除了有春秋早期的器物外,也有来自西周中期、晚期的饰件。本组玉佩集不同时代的作品重新串结而成,为此组串饰最大的特色。玉佩因其组合清晰、出土位置准确及制作工艺高超,是现陕西地区发现等级较高的周代组玉串饰。
镶金玉器
明初王常宗曾有诗云:“晓起冲寒行且猎,强箭如雨脱韛韘。”韘即是我们熟知的扳指,韛是缠绕于左手小臂处束袖之物,便于箭射。诗中描绘在冬季清晨策马纵射,乃至韛、韘都为之脱落的场景。韛、韘之器对于挽弓射骑者来说是必备之物,在距今约 2800 年前的芮国墓地遗址 27 号墓出土了一件珍贵的镶金玉韘(图三),它长 5.2 厘米,宽 2.8 厘米,高 2.1 厘米,孔径 2.3 厘米,出土位置是墓主人右手掌附近。黄绿玉质,局部受沁,质地细腻,微透明,纹饰细缝残留有朱砂。整体形制为斜筒状,断面呈椭圆形,表面装饰阴线云纹。正面筒壁较长,有鼻状凸起,背面筒壁较短,中央纵向凸起一棱脊,脊上部有一穿孔,并镶有金质鹰首,打磨光滑。筒壁一侧有方形孔,推测应系镶嵌金质扳突。
这件玉韘是西周晚期的遗留,原因在于器身下端纹饰为排列有序的逗点纹样,这是西周晚期典型的纹饰单元;此外器身上端略具弯弧特征的双阴线,以及线条弯转的处理手法,皆是西周晚期的风格特征,因此断定本器的初始制作年代当为西周晚期。仔细观察发现方形凿孔打破了原始双阴线,乃后期改制的证据。至于春秋时期改制的目的,可能是为了符合其时新形制的需求。
《说文解字》记载:“韘,射决也。所以拘弦,以象骨。韦系,着右巨指。”说明韘是戴在右手拇指上用以钩弦射箭的用具。考古发现的韘大多数为玉质,少数为骨、漆、木质等,所以说梁带村遗址 M27 出土的镶金玉韘和鹰首金韘都是国内首次发现,意义重大。镶金玉韘和鹰首金韘,应该不是实用器,而作为一种佩饰象征权力、身份地位。
参观信息
地址: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G5(西禹高速)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5 16:0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