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金强,
广东药学院预防医学卫生检验本科毕业,
暨南大学药学院药理学在职
研究生,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矿产所水合物研究室主任。他曾在北京军事医学院
毒物药物研究所学习“新药安全评价新方法新技术”1年,作为主要参加者,梁金强参与了“十五”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中“新药临床前安全性研究关键技术及平台建设”等项目;作为专题负责人,梁金强完成了小鼠急毒15项、狗急毒1项、大鼠长毒6项、狗长毒1项、猴长毒4项等科研项目,他曾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天然气水合物已成为当代地球科学和能源资源领域的焦点,由于其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意义而引起了中国政府部门的重视,1999年中国首次投入资金开展水合物前期调查,梁金强受命负责该项目的工作,他深知作为水合物调查研究的先行者将会面临种种困难,为了掌握相关技术,他一心扑向这项前无古人的工作。梁金强先后主持完成了20余项生产和科研项目,参与编写完成学术专著2部,在国内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获得部级科技成果一、二、三、四等奖各一次。特别是由他所主持完成的《南海北部东沙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及钻探井位建议报告》、《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井位建议报告》、《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钻探目标评价与钻前预测》等项目,在国家水合物调查与评价专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水合物钻探目标和钻探井位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7年,中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工作进入第九个春秋,随着勘探研究工作的深入,国人热切关注着中国水合物这种未来的新能源。中国与荷兰辉固公司正式签订了租用该公司钻探船在南海进行水合物钻探取样的合同,这意味着必须比原计划提前三个月完成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钻探井位建议报告”,梁金强作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责任重大,也深知井位关乎钻探的成败得失,别无选择,唯有迎难而上,必须凭真本事深入分析各种资料,拿出最可靠的证据。他几乎翻阅了所有国外水合物钻探的相关资料,一项一项地研究分析,为此度过了无数的不眠之夜。为了如期完成这项任务,他制订了详细的工作计划,甚至精确到以小时来计算,项目组成员近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办公室里度过,他甚至经常忙到凌晨两点,自从他负责水合物项目工作以来,加班加点已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2007年3月20日,来自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石化上海海洋石油局、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大学等单位的国内著名院士专家对井位报告进行评审,他代表项目组汇报了南海水合物钻探井位建议报告及钻探方案,专家组充分肯定了项目所取得的成果,认为井位建议和实施方案科学、合理。他的敬业精神、专业的水准,得到业内的肯定。
2007年4月21日--6月12日,中国首次在南海北部实施水合物钻探工程,梁金强作为中方科学家全程参加了该次举国瞩目的水合物钻探工作,并负责井位设计和分析工作,在船上度过了最难忘而艰难的52天。水合物采样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在中国实施钻探之前,仅有美国、日本等少数国家通过钻探获得水合物实物样品,其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优选出钻探目标,确定钻探位置。尽管上船之前就已经确定了钻探井位和钻探方案,但由于水合物钻探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钻探位置需要根据现场情况做出调整,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不能有丝毫懈怠,在钻探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现场分析工作,为确定钻探井位奠定了基础。2007年5月1日凌晨,中国在南海神狐海域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从而成为继
美国、
日本、
印度之后第4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采到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钻探结果表明,在所钻探的8口井中,有3口发现并取到了水合物样品,全部为中方提出的井位,钻探成功率达37.5%,比印度等国水合物钻探成功率高得多,直接证实了以梁金强为首的项目组多年工作的有效性、正确性,为成功获取水合物样品做出了突出贡献。
梁金强,男,1967年7月出生,广东省
茂名市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1990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专业,2004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能源地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90年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工作,现任天然气水合物工程技术中心总工程师。
该同志长期从事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研究工作。首次在我国南海调查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证据——似海底反射界面(BSR),取得了开拓性的调查成果;创新建立了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综合评价方法和成矿预测技术,优选钻探目标,相继取得了南海北部神狐海域、珠江口盆地东部和西部海域天然气资源勘查的重大突破;创新建立了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和储层评价方法,优选试采目标,为南海首次试采成功奠定了基础;创新提出了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区带分布规律,建立南海渗漏型、扩散型和复合型水合物成因模式,揭示多类型天然气水合物系统成藏控制因素和成藏机制,发展丰富了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地质理论。
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70余篇。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R4、R11)、二等奖5项(R1、R2、R4、R5、R8)。入选自然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荣获
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李四光学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