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长林(1951年—1983年),吉林省白城人。1978年毕业于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姚有多、卢沉、周思聪等,毕业后留校任教。1983年完成《中国水墨人物画技法讲义》。主要作品有《故乡行》《春雨》《板桥小像》《张旭醉书图》《吕梁游击队》与《荷花淀》等。
梁长林是一位英年早逝的画家,也是早慧和成熟的画家。他的艺术才华反映在他的每一幅作品中,即使现在看来,也颇令人叹服。他的《故乡行》构图简洁、色调单纯、造型准确、笔致沉稳,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和明确的精神指向.其作品的深度既在于对
彭德怀元帅深沉性格的把握,也在于对朴素的笔墨语言的驾驭.这种精微和准确地对人物审美气质的体察,产生了画面的内聚力和与观者沟通交流的可能。它引领我们走进那个特殊的年代,走进人物的心灵深处。
1月,《美术》发表叶浅予的文章《梁长林的画》。文中说:中央美术学院于1983年10月举办了一次梁长林遗作展,参观过画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位从事中国画人物画创作的后起之秀,艺术上大有发展前途。梁长林不幸于今年5月20日在访问法国期间因车祸身亡,年仅32岁,中国失去了一位颇有才气的并能埋头苦干的好青年。
梁长林的画,不论习作或创作,他所探索的目标,似乎和我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我曾经主张现代中国画人物画既要形象生动,又要笔精墨妙,要和发展到高水平的山水花鸟画并驾齐驱;在人物画的创新之中,不能只顾题材内容反映现实生活为满足,还应当充分发挥形式美感的民族标准。我看到多少年来中国画人物画内容和形式互不协调的情况,觉得必须着力探索适应新内容的新形式,而这个特定的新形式,不能脱离一脉相承的笔墨技巧,以满足人们的欣赏要求。从长林的作品里,可以看到他的这方面的努力。他笔下的形象,既是现实的,也是有中国气派的。
我特别喜欢他的两套连环画。他所运用的中国绘画语言,和所反映的情节内容,如此妥帖,如此合拍,如此水乳交融,如此引人入胜,给人以充分的美感享受。从这里可以看到,连环画的每一个画面,不仅仅在于说明故事的情节,同时也反映情节所规定的意境。《吕梁游击队》的粗犷用笔,和《荷花淀》的水墨渲染,两者各异其趣,是不同的内容所决定的。若细加分析,画家之采用不同笔墨,创造不同意境,和他平时的生活积累和技法练功也是有关系的。《荷花淀》的练靶那幅,和《秋水雁飞》小品的生活背景是同一来源,用笔也是同一风格;《吕梁游击队》的背景和用笔,也可以在画展的其他作品里找到,直接来源,就是他为创作《吕梁游击队》搜集形象所记录的许多
速写原稿。
梁长林的多数作品可以说是速写和书法紧密结合的结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他那幅大构图《集市图》。《集市图》完成在到云南深入生活之后,整个画面布局疏密有致,人物众多而不乱;人物活动有中心,有陪衬,可以远望,也经得近观;透视关系基本上是运动的,但不像一般长卷那样距离拉得太长太宽,只适合走马看花,不适合驻足端详。图前方有一段
近景,几株芭蕉,一柄大伞,点出亚热带地理环境;背后漏出走进集市的一群男女,是大构图的起首处;对面是集市中心场面,地摊上摆满一堆堆鲜美的农产品,摊主人全是女的,有老有少,是否暗示男的都在地里干活呢?画的中心位置搭着一片凉棚,棚下挤满各种食担和货摊,卖者、买者、蹲者、站者,穿插得颇有节奏;凉棚后背,对着另一条街,着笔不多,使人感到依然熙熙攘攘,似乎比眼前这条街更热闹;构图后半部是密集的人物活动,负者、担者、立者、行者,纵横交错,挤得紧,又分得清;最后以一辆牛车压住全局,两条牛安静地躺着休息,和忙碌的人群形成对比,这是画家似不经心却是有意的传神之笔,让看画的人在此仔细端详一下本地牛车的特殊造型,使将近疲倦的视觉清醒一下,从而获得一个新鲜印象。
经营大构图是长林的初次尝试,是一次非常精彩的艺术总结,遗憾的是,却成了他最后一件杰作。正当他在艺术道路上大踏步前进,将大有作为的时候,突然宣布了生命的终结。他留下了那么多的作品,无愧于人民对他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