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风土二百咏
梁伯聪先生所著的七言咏事组诗
《梅县风土二百咏》是梅州著名教育家梁伯聪先生所著的七言咏事组诗,撰于民国初年至抗战末期。全篇201首,记风土、道民情、观鉴戒、言得失,对客家人文历史考订甚详,极具存史价值,堪称梅县“诗史”。
内容简介
《梅县风土二百咏》为七言咏事组诗,组诗名虽为梅县风土,其实说的是整个梅州及部分梅州周边的客家地区。诗中记录了区域内的风土民情、人文地理、著名的历史事件和名胜文物,同时还有梅州的人物、物产等,可以说是一部客家文化的“史诗集”。被世人誉为“半部嘉应州志”。
《梅县风土二百咏》,为长篇叙事诗,全篇201首,记述客家人文,梅州华侨,文教科举,历史事件,风景名胜,城市建设,本地物产,官场旧制,梅州人物等。
在写就此诗集时,除了有早年间参与《光绪嘉应州志》编校工作所收集的资料外,梁伯聪还查阅了许多资料,走访各区域,与当地人接触,获得诗集的素材。诗集用词用语通俗易懂,易于流传。
创作背景
在《梅县风土二百咏》的前言中,梁伯聪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写就诗集的目的,便是想要让后人知道嘉应州往事。
作品鉴赏
《梅县风土二百咏》咏诗部分摘录及述评
《前言》
南檐曝日坐团时,絮絮谈来听不疲,撰就一编风土咏,俚歌窃比竹枝词。
不说荒唐不说私,只从事实下言词,个人传述留他日,举一惊将众漏遗。
词求通俗不雕镌,取制原宜在自然,力避淫哇删郑卫,无邪一语祖诗篇。
典章随世有通行,朝代而今既改更,欲为后人知旧制,费词不惜说分明。
住近环城述较长,别乡事迹未全详,他时倘有人赓续,欢喜吾军得大张。
出口成章不费思,自然天籁妙歌辞。肩担越岭随高下,嘹亮清声唱女儿。
——对客家山歌的描绘,客家妇女在乡间唱山歌,其声清越。
闲叉麻雀斗衣裳,分得薪津一份强。最是便宜公务奶,绝无义务呷公粮
——描述的是公务员待遇。抗战后物价高涨,政务给予公务员米津,计父母妻子人数多少而给,同为国民,妇人无任何义务呷公粮。
百花洲尾寺齐洲,佳话童谣志乘收。谁道千秋无应櫼,状元桥早筑江头。
——讲的是状元桥的故事。位于东山书院前的状元桥,因此处出状元而得名,是石桥改成的木桥,乾隆十一年知州王者辅重造石桥,更名为灵济桥。
邑侯非尽外方求,民国维新例改修。三十三年抡指数,宰官一一姓名留。
——清朝期间的制度是本省人不得做本省官,到了民国后改了此项制度。民国期间梅县坐镇的县长有54人,平均每位县长在梅州的时间不到九个月。
十九日辰三月中,太阳诞祝万家同。遥遥三百年前事,犹记明亡念不穷。
——“太阳生日”是梅州城乡各地民众特有的一种节日。兴起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梅县、大埔。“太阳生日”为农历三月十九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备着三牲果品敬太阳,口中念着《太阳经》。
武庙门前水一方,临刑旧号杀人塘。填沟辟土锄荆棘,化作庄严运动场。
——明代程乡县主簿王腾为使当时地方军队有一个较武习骑的场地,于嘉靖七年(1528年)在县衙东面修建了东较场。清末至民国20年,这里成为了处决罪犯之地。为发展体育运动,民国24年,由当时的县长主张将东较场改为大型体育场,后成为梅州人踢足球运动之地。
学校森森六百强,大医院与大书坊。银行交错中央部,冠盖如云盛一方。
——描述的是梅州当时的概括。梅州当时有小学600所,大学一所。黄塘有一家医院,设备齐全,为东江、韩江之冠。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皆有分局在这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广东省银行、县立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林立城内外。地方人士游学国内外获得博士、硕士、学士学位的不计其数。商人营业在千万元以上的许多家。
诗集中提到:“旧姓今存杨古卜,大多族谱祖闽方,女鞋豆腐仍原样,宁化人来说故乡。”便说到了梅州客家人中有许多从福建农化迁徙而来。
“梅峰梅水古名州,峰在西街烟户稠。环麓尽为民居绕,欲登峰去路无由。”介绍了梅峰的位置和变迁,对于经历了沧海桑田后的今天,对了解梅县自然风物的历史情况有重要参考价值。
在《阴那山》诗中,梁伯聪写道:“阴那五指插天强,水色山花无尽藏。双柏荣枯千载立,更多灵异志书详。”则讲述了灵光寺“生死树”的现象。
“丈夫抛却旧田畴,辛苦谋生去远游。三月春耕劳不得,竟教织女作牵牛。”这首诗中说的是梅县男子多往南洋谋生,把田间劳作之事交给了女人,当时产生了大量的华侨人家。
《梅县风土二百咏》中有诸多此类诗歌,以简易的方式向世人描绘了位于中国南方的这座小城。
出版信息
书籍为梁伯聪的儿子梁挺生及梁京熹,将原稿在香港影印出版。梅州中学图书馆里收藏着两个版本的《梅县风土二百咏》,为学校馆藏“宝物”。这两个版本的书籍皆为梁伯聪的儿子梁挺生及梁京熹根据原稿,分别于1969年和1997年出版影印。其中1997年的版本还收录有梁伯聪的《酣雪楼诗钞》及他生前曾出版的《酣雪楼主人自寿诗联》。
作者简介
梁伯聪先生(1871-1945)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习书,学问渊博,他参加清末最后一期科举考试,为梅州历史上最后一批秀才。梁伯聪曾祖父为清嘉庆进士,官至礼部郎中;祖父、父亲皆为官。父号心镜,字鉴三,清巳酉科举人,内阁中书升用知县,任福建上杭县知县。梁氏书香世家,家学渊源,藏书甚丰。梁伯聪自幼博览群书,立志传扬国学,毕业后任职省立梅州中学国文老师,学不厌、教不倦,其人格、修养及循循善诱的教学精神,甚得学生尊崇。
梁伯聪于光绪甲午年(1894)考取秀才,“以学优补廪,不求仕进”,而以教学终其身,他是一位能书擅画的秀才,为梅州教育界一代宗师、著名教育家、诗书画家。他先后执教嘉善女子中学、女子师范、省立第五中学、省立梅州中学。其中在梅州中学的执教时间长达34年,以国文、图画启迪多士成材,“退休后获教厅颁发长俸,邑中有史以来第一人”。著名画家林风眠、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开山鼻祖李金发、教育学家钟皎光、孙亢曾等为其学生。
作品评价
梁伯聪的诗歌为梅县的历史、民俗留下珍贵的记录而载入史册,后人对《梅县风土二百咏》的评价颇有诗史之誉,可见世人对这本诗集及他个人的推崇。”刘奕宏说,梁伯聪的诗作,质朴无华,情感浓郁,充满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显现出深厚的国学功底,又融汇了客家民歌的纯朴风格。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16:08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