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五华·元坑遗址景区位于五华县长布镇源潭村,是中国内地现代足球的发源地,具有深厚的足球文化内涵。据《五华县志》载,德国传教士毕安、边得志于1873年在此创办了时为梅、东两江地区的第一所中学,首次将足球运动作为
体育课程传授。“世界球王”
李惠堂的出现,就是元坑早期足球运动催生的结果。景区规划用地面积98.1亩,复建中书院、原足球场、东门、西门、环山跑道旧址等;新建瞭望台、毕安和边得志雕像、游客服务中心、足球之路、师德园、现代足球文化启蒙园和“
一带一路”景观道路等。
景区简介
梅州五华·元坑遗址景区位于广东省
五华县长布镇源潭村元坑片,规划用地面积98.1亩,总投资5464.4万元,复建了中书院、原足球场、东门、西门、环山跑道等旧址,新建了瞭望台、毕安和边得志雕像、游客服务中心、现代足球之路、师德园、现代足球文化启蒙园和景观道路等景区设施。项目于2017年12月开工,2020年12月竣工。2021年1月16日,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梅州五华·元坑遗址景区正式对外开放。
发展历史
作为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元坑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动人的故事。据1947年出版的《五华县志》记载,1873年,德国传教士毕安、边得志在长布元坑教会创办中书院。当年的中书院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有三栋欧式建筑校舍,并在书院右边山窝处开辟了一个草坪足球场,用木料搭成球门,教学生踢足球,首次将足球运动作为体育课程传授。元坑因此被誉为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2015年11月,“五华县元坑——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获得
国家体育总局的认定。
为最大程度恢复旧址的历史原貌,五华县组织相关专家从大量的历史照片和史籍档案中找寻建筑的样式、格局和细节,形成最终施工方案。整体创意围绕“以德为师”的核心思想和“小建筑大花园”的设计理念,以“旧址保护中开发”为基础,以“足球文化”演绎“文化足球”为方向,打造全国首家“现代足球旧址公园”。以文化足球与艺术表现为重点,融入传教士(毕安、边得志等人)的历史渊源,把人物事件、旧址展示、客家人文结合世界足球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综合展示中国内地现代足球的起源。
2022年4月22日,五华举行华体(广东)体育产业有限公司与五华县好景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合作签约仪式,根据协议,华体(广东)体育产业有限公司与五华县好景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将在五华县成立“梅州五华华体文化体育旅游有限公司”,合作公司成立后,将依法依规获得五华体育场馆、景区、梅州五华·元坑遗址景区和球王文化产业园的合法运营权,积极引进和开发大型体育赛事、演艺活动项目。
主要景点
元坑遗址景区门口立有“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长布元坑”石碑,昭示着曾经的辉煌历史。游览其中,
大力神杯雕塑、源流聚宝池、游客服务中心、足球之路、溯源之路、引水涧遗址、敬业斋遗址、真道堂遗址、七星亭、古井遗址、足球场遗址等得以新建或修缮,或大气或具有浓厚的历史感,赢得游客纷纷点赞。值得一提的是,在修建过程中,五华还把石匠工艺、工匠精神等元素融入其中,让景区更具魅力。
1. 元坑大力神杯雕塑
元坑大力神杯雕塑——总高度为5.9米,其中杯高4米,底座高1.9米,杯重1.5吨。世界杯作为全球影响力最大的体育项目之一,拥有广泛的受众群,是世界足球之最高荣誉。习近平总书记的足球梦也是亿万华夏儿女的中国梦。元坑大力神杯雕塑,旨在弘扬足球世界杯体育精神,传播足球世界杯文化,向世人展示足球运动魅力,共同感受足球运动激情。
2.源 流
相传这是一个聚宝池,看得见水进看不见水出,当地人视水为财,这个聚宝池的水长年保持30公分的蓄水,其实这池里的水会流到外面去的,只是出水口隐蔽在池里的某一处。有兴趣的游客可以试着寻找这个神秘的出水口……,当地流传一个古老的故事,话说元坑是一方风水宝地,“丝线吊金钟”,“狮子滚绣球”“一目五行山”“朝向五重案”“白马锁水口”“元坑三寨水:一寨顺、二寨富、三寨发万富”。这处明曰“源流”的聚宝池,正是传说中“三寨水”的第三寨,各位游客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用这聚宝池的水洗洗手,沾一沾“三寨水”的财气,把来元坑的福气带回家。
3.足球之路(追根→传播→传奇→传承→发展→崛起梦想)
足球运动起源于古代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山东临淄的“蹴鞠”,后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 ,“蹴”有用脚蹴、蹋、踢的含义,“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内实米糠的球。因而“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脚蹴、蹋、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今日的足球。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中国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而从汉代开始又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宋代又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清代开始流行冰上蹴鞠。因此可以说蹴鞠是中国古代流传久远、影响较大的一朵体育奇葩。至唐代,蹴鞠向东传播到东亚,向西传播到欧洲,在英国发展为现代足球。
4. 溯源之路(传道→兴学→授艺→薪火→燎原→授牌)
1846年,巴色传道会派黎力基、韩山明牧师到香港招集客家信徒施洗礼。1851年,长乐(五华)大田张复兴夫妇受洗礼;翌年,张返乡传道。1852年,徐复光(粘坑村人)从樟村聆听福音,于1853年5月在布吉接受洗礼后出道传教。1855年11月,徐复光到元坑传教。1858年,张复兴在樟村募建福音堂,成为东梅两江流域基督教会的发祥地。1862年,德籍牧师韦永福到樟村为信徒施洗礼。1863年,黎力基在元坑建起教堂。1865年毕安接管樟村教区,边得志、毕安轮流到元坑讲道,建起教堂中心楼。1866年,毕安到元坑新教堂常驻,与樟村分离。从此前来元坑洗礼者络绎不绝,各地分立子会也渐多,元坑基督福音的种子传播到龙川、紫金、梅县、兴宁等地。
5. 引水涧遗址
边得志、毕安在兴建书馆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山间山泉用灰瓷制成水管,周围用青砖砌成暗涧,水管连接处留有沉沙池,水管部分镶砌于围墙之上,既安全又环保,最后引流注于学校厨房,成为旧式自来水,生活称便。此引水涧仍存部分于地表之上,其构造精致,实属罕见。
6.遗址群(牧师楼→东门遗址→边德志住房→马房→西门遗址→毕安跑道)墙体:金包银
牧师楼——建于1868年,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20平方米,用三合土夯筑,楼高二层,内置套间,具有典型的欧式建筑风格。这是当时传教士边得志、毕安及部分教师的住房。现牧师楼只剩下残垣断壁,但仍可见当年宏大的建筑规模。
东门遗址——是当时进入元坑中书馆的必经之门,坐西向东,面朝笔架山,意取人才辈出。现仍留存有门石,门面采用书卷式构造很有书香气息。其右上旁为宗源书室的洗澡房和厨房遗址。
西门遗址——位于牧师楼右下侧,面向五案山,可望见层峦叠翠,风光秀丽,意兆从此门进出可步步高升。现仍留有西门门石和牧师楼一个套间的残墙和马厩、茅房遗址。
毕安跑道——当年元坑中学建筑在这山坡陡峭的地方,无法开辟平整的运动场,就从校园左侧起修建起一条3米宽400米长的环山跑道,在山脚下山坳里,有三面环山的草坪操场,是该校当时上体育课的全部场地。
7.敬业斋遗址
宗源书室、养正书室始建于1868年,当时宗源书室为初等校舍(初等小学),养正书室为高等校舍(高等小学)。这些建筑依山而建,布局精巧构思,错落有致,体现了浓郁的欧式风格。楼间宽阔空地,树木参天,景色幽雅。当时高等小学设课程:古文选、四书、算术、珠算、诗歌、书法、体操等课程。巴色会甚至考虑扩大到筹办女校,以吸引女教徒,以扩大受教人口和性别。元坑中书馆办新学、输新知,在当时的广东地区乃至全国可谓开风气之先,当年负笈前来求学者,遍及东江、梅江客属十数县和东莞、惠阳、宝安等地。现仅存一些断壁残垣,遗址墙体有约60厘米厚,均由坚固的石头打造,石灰糯米浆混合浇筑而成,透露出的沧桑历史厚重感和客家先氏的建筑风格。
8.真道堂遗址
真道堂由巴色传道会传教士边得志、毕安兴建于1865年。建筑面积395平方米,砖木结构,墙基用石灰、沙和碎石夯筑,外用青砖包裹,俗称“金包银”,墙身则用青砖砌筑,门窗均为木质拱形,屋顶为尖顶的欧式建筑风格。教堂地底为三合土夯筑而成,离地面30厘米高处铺垫一层木质地板,既防潮又庄重。1866年,极具语言天赋的毕安到元坑真道堂传道,用客家话注解基督经书,使经文通俗易懂。从那时起,前来真道堂接受洗礼的人络绎不绝,使元坑教会成为巴色传道会在广东各地教会当中影响较为深远的一个。现仍有部分夯土墙基和九条石柱建筑构件遗存。
9.七星亭(天枢亭、天璇亭、天玑亭、天权亭、玉衡亭、开阳亭、摇光亭)
一天枢、二天璇、三天玑、四天权、五玉衡、六开阳、七摇光。古人认为北斗七星各有所指,《晋书天文志》说北斗七星在太微北,枢为天,璇为地,玑为人,权为时,衡为音,开阳为律,瑶光为星。道教称北斗七星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斗七宫,即:天枢宫贪狼星君、天璇宫巨门星君、天玑宫禄存星君、天权宫文曲星君、玉衡宫廉贞星君、开阳宫武曲星君、摇光宫破军星君。
《黄老经》曰:北斗第一天枢星,则阳明星之魂 神也;第二天璇星,则阴精星之魂神也;第三天机星,则真人星之魄精也;第四天权星,则玄冥星之魄精也;第五玉衡星,则丹元星之魄灵也;第六闿阳星,则北极星之魄灵也;第七摇光星,则天关星之魂大明也。”
10.元坑足球遗址(中国第一块足球场 )
1873年,毕安筹办已久的元坑中学开学,当时称“
中书馆”,作为东江、梅江两江地区第一所西式中学,它与旧式学馆、书院、私塾不同、实行班级制、人文、自然、体育同时并举,德智体全面发展。据记载,当时课程开设(包括德文、经史、八股试贴、诗词)、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化学、测量、几何、三角)哲学、神学、体育、音乐六科。在校园右侧的山脚下的山坳里修建一座三面环山的草坪操场(中国内地现代第一块足球场),球场两头用最质朴的木头搭起了球门架,边得志就在这里教学生踢足球。
相关报道
2023年8月1日,为纪念梅州足球历史150周年,梅州五华·元坑遗址景区免费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