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菲斯特升官记》是2000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克劳斯·曼。此书是克劳斯·曼的脍炙人口的反法西斯小说,揭露和讽刺法西斯政变前后这段德国危机年代中的种种丑事,细腻地描绘了一个看风使舵、投机钻营、刁猾奸邪、一心向上爬的演员荷夫根的丑恶灵魂。
作品简介
(作者:包智星)一九三三年一月三十日,魏玛共和国总统、威廉二世的陆军元帅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内阁总理,揭开了德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法西斯第三帝国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进行灭绝人性的侵略战争,给德国人民、欧洲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法西斯主义是恐怖和灾殃的代名词,将受到全人类永朝永夕的诅咒。
克劳斯·曼的脍炙人口的反法西斯小说——《梅菲斯特升官记》就是深刻揭露和讽刺法西斯政变前后这段德国危机年代中的种种丑事。作者以极其辛辣的笔触、高度的讽刺艺术,细腻地描绘了一个看风使舵、投机钻营、刁猾奸邪、一心向上爬的演员汉达里克·荷夫根的丑恶灵魂,同时揭示了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的邪恶和恐怖。
小说从结尾开始叙述,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控诉一九三六年在法西斯统治下的德国西部工业区,有八百名工人被判长期监禁,另有几百名工人被秘密处死,接着作者笔锋一转,以鲜明的对比手法,描绘了帝国“上流”社会为祝贺内阁总理(不言而喻就是戈林)四十三岁生日举行的盛大庆典,仅“布置今晚的歌剧院花去六十万马克。另外至少还有四十万其他开支——尚不计歌剧院为筹备这次舞会关门五天的费用”。出席盛典的,除元首(希特勒)因脖子扭伤未能光临外,第三帝国所有的军政要人、工业巨头、各国使团,无不亲莅祝贺。被内阁总理称之谓“我们的梅菲斯特”的名演员、如今已当上了国家剧院经理、帝国参议员和枢密顾问的荷夫根,在有两千名贵宾出席的寿典上,发表了一席激情的贺词,在场的太太、先生们无不投以钦佩和羡慕的目光,连内阁总理的头号竞争敌手——帝国宣传部长(戈培尔)也来和荷夫根寒暄,称扬他演技高明。
这位二十年代还是汉堡地方剧院无足轻重的喜剧演员,靠着什么绝招,爬上了帝国文化艺术界的最高宝座,作者令人信服地描述了荷夫根的三个阶段的升官发迹过程。故事脉络清楚,情节引人入胜,人物描写栩栩如生,语言幽默泼辣,对不同的人物或褒或贬,或挖苦讽刺,或痛快淋漓地申斥,均运用了截然不同的语言笔调,给人物以极为鲜明的个性特征。尤其是小说主人公——一个并不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为法西斯推波助澜的卑鄙小人,作者在刻画这个形象时,采用了嘲谑嬉笑、尖刻锋利、以至于夸张的手法,惟妙惟肖地勾勒出荷夫根利欲熏心、趋炎附势、阿谀奉承、善于伪装的性格特征,狠狠地鞭挞了他的内心丑恶。主人公是个喜剧演员,他会演戏,在舞台上演,更在日常生活中演,连他的妻子也分不清他身上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他总在撒谎,然而他又从不撒谎,他的虚假就是他的真实”。荷夫根就是凭着这套处世哲学,加上他能歌善舞,外貌出众,演技高超,能演德国的、法国的古典名剧,能演喜剧,又能演悲剧,在莎士比亚、歌德、席勒的剧中能扮演任何角色,尤其扮演《浮士德》中的魔鬼梅菲斯特,深得内阁总理的欣赏,因为这位大人物对戏剧有特殊的爱好,他认为“梅菲斯特是德意志民族英雄”,每一个真正的德国人身上都有点梅菲斯特精神,即有那么一点儿流氓和恶棍的味儿。由于荷夫根演梅菲斯特的成功,加上他与内阁总理的情妇——一名多愁善感的、演技低劣的女演员洛特,多次搭档演出,关系暧昧,使他有了一个强大可靠的后台,因而这个二十年代还是个穷困潦倒、连吃一顿晚饭还需向别人借七个马克五十芬尼的喜剧演员,在第三帝国年代,正当成百万共产党人、进步人士、普通公民、犹太人,遭监禁、屠杀、流放的时候,他却平步青云、官运亨通,一跃而为帝国“上流”社会的一员,政治上与“魔鬼订约”,生活上豪华阔绰,在柏林“格鲁纳瓦尔特”富人区建立起汉达里克公馆,他本人可自由出入于总理私人宅邸,甚至受到“日耳曼救世主”元首的亲自接见。荷夫根之所以能平步登天,作者在小说中运用评论、旁白,对此作了高度的概括,那是因为荷夫根“和这个社会匹配甚佳,因为他具有这个社会所特有的虚假的威严,歇斯底里式的热情,自负和玩世不恭的态度,以及廉价的魔力”,还就是“这位演员完全向这群神人(法西斯头子)靠拢,他已沐浴在他们的光辉之中”。作者在刻画这个卑鄙小人方面,真可谓入木三分,而在描绘这个社会的卑陋方面更是酣畅淋漓,因为,大凡一个卑鄙人物的成功,只有在卑鄙的社会中,才能如鱼得水,作者成功地寓典型形象于典型环境之中。
小说描述的环境,乍看起来仿佛只限于戏剧界、知识界,书中人物主要是演员、导演、剧作家,其实这是作家别具匠心的设计。一九七四年末,联邦德国伯恩霍特·施普昂根贝克拟出版《梅菲斯特》一书,在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五日赫尔曼·克斯腾给作者的信,大意是,他建议克劳斯·曼写一本讽刺第三帝国的小说,写一个升官发迹的演员,最后在第三帝国当上了剧院经理;不要出现希特勒、戈林、戈培尔的名字,但通过隐蔽的讽刺使人一目了然;不要写共产党人的鼓动宣传,但可描写那位被杀害的柏林共产党人。
一九四八年他到欧洲各国作旅行演说,号召所有参加过反法西斯战争的人,建立一个“东西方联盟”,“社会主义和民主的联盟”。但他看到的却是东西方冷战气氛浓重,经济困难。他自己工作无着落,穷困潦倒,由于纸张缺乏,他的许多著作得不到发表,另一方面,那些他在小说《梅菲斯特升官记》中抨击过的投机钻营者,战后却青云直上,他心中抑郁不乐,于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一日在法国坎城自杀。
克劳斯·曼是个有才华的多产作家,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留下十六部戏剧和小说,除《梅菲斯特升官记》外,还有《火山》(1939)和《转折点》(1942)等。《火山》是一部长篇小说,作家把德国比作一座火山,它把无数流亡者像熔岩那样从自己的深处喷吐了出来。《转折点》是一本自传体小说,评论家们把它列为和亨利希·曼的《观察一个时代》、斯蒂芬·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一样的德国流亡者最有内容、最出色的回忆录作品。小说《梅菲斯特升官记》已被译成世界多种文字:俄文、法文、匈牙利文、波兰文、捷克文等,已由法国改编成戏剧,由匈牙利邀请民主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演员共同拍成电影,一九八一年在美国获奥斯卡金像奖。
这部重要的反法西斯小说,为什么在联邦德国久久被埋没?这里有件持续几十年的有趣的公案。一九三六年小说出版时,克劳斯·曼就郑重声明:“我的小说梅菲斯特,不是写特定的某个人的历史,而是在于刻划这一类人的典型特征。梅菲斯特决不是这个人或那个人的肖像,在他身上只是体现了象征性的典型而已。”然而作家年青时的朋友古斯塔夫·格吕根斯坚持认为,小说中的主人公荷夫根就是他,是对他的人格和名誉的侮辱,他向法院提出公诉。古斯塔夫·格吕根斯确是一位著名演员,演过梅菲斯特,确与当时的普鲁士总理戈林有过往来,他曾娶托马斯·曼的女儿艾丽卡·曼为妻,两年后离婚。格吕根斯认为,克劳斯·曼写这本小说是对他的私人报复,因为他和艾丽卡·曼离了婚。法院的法官意见分歧,那时,本文上面提到的一九三五年赫尔曼·克斯腾的信尚未发现,法院一直作不出判决,但又不准出版社出这本书。但民主德国早在一九五六年就出版了。一九六三年格吕根斯在马尼拉旅游时因服安眠药过量身亡,于是联邦德国趁格吕根斯已死,于一九六五年出过一次书。但格吕根斯的继子对此提出抗议,继续上诉法院。一九六八年法院判决禁出这本书。直到这位继子后来迁到国外居住,联邦德国才于一九八一年大量出版这本几经周折、被埋没几十年的、脍炙人口的反法西斯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