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河一
牧夫座第二亮星
梗河一,即牧夫座ε(Epsilon Boötis),是牧夫座中第二亮的恒星,也是一个双星系统,综合视星等+2.35,其天文学固有名称是Izar或Pulcherrima。整个“恒星”可以直接以裸眼看见,但对76 mm(3.0英寸)的望远镜要解析出是联星,却很有挑战性,而通常需要口径更大的望远镜。
简介
梗河一,即牧夫座ε,又名牧夫座36、BD+27 2417、HIP 72105,是牧夫座的一颗恒星,视星等为2.35,位于银经39.38,银纬+64.78,其J2000.0坐标为赤经14h 44m 59.21746s,赤纬+27° 04′ 27.2099″。
性质
梗河一由两颗恒星组成,其角距离为2.852 ± 0.014 弧秒,方位角342.°9 ± 0.°3。较亮的恒星(A)视星等为2.37等,在夜晚很容易以裸眼看见。较暗的那一颗(B)视星等为5.12等,理论上应该也可以用裸眼看见。依巴谷天体测量卫星测量其视差,得到它与地球的距离大约是203光年(62秒差距)。这意味着这两颗星之间的投影分离度大约是185天文单位,互绕的轨道周期至少是1,000年。
较亮的梗河一A光谱类型为K0 II-III,意味着它是一颗相当年长的恒星,在恒星演化的路途上已经耗尽了核心的氢燃料。有着超过太阳4倍的质量,它的半径已经扩展至33倍太阳半径,而估计其光度是太阳亮度的501倍,在表面有效温度4,550 K向外辐射的能量使它呈现出K型恒星的橙色。
伴星的光谱类型为A2 V,所以它是一颗核心仍在进行核聚变,将氢融合成氦的主序星。这颗恒星自转的非常快,投影的自转速度是123 km/s,当质量较低的主序星在其演化过程中达到当前生命的关键点时,质量较大的恒星会失去较多的质量成为行星状星云,残留的核心则演化成为白矮星。这对组合基本上将改变角色:原本明亮的恒星将成为黯淡的侏儒,而较小的伴星将成为明亮的巨星。
名称
梗河一有两个固有名称,分别为Izar和Pulcherrima。前者来自阿拉伯文,意为“面纱”,而后者是拉丁文。俄国天文学家弗里德里希•斯特鲁维(Friedrich Georg Wilhelm von Struve)最早用Pulcherrima这个名字来称呼它,因为在双星系统里,它的确符合这个拉丁文单词的含义——“最美丽的”。这个双星系统由一颗视星等2.70等的橙黄色巨星和一颗视星等5.12等的蓝色主序星组成,在望远镜里色彩对比强烈,异常美丽。
在中国古代,梗河一的是氐宿中的星官梗河的第一颗星。这个星官共有三颗恒星,另外两颗是梗河二(牧夫座σ)和梗河三(牧夫座ρ)。
科幻
在1973年,苏格兰天文学家和科幻小说作家邓肯•鲁南(Duncan Lunan)声称已经可以解释由两位挪威物理学家的说法。根据他的理论,被称为黑骑士绕着地球已有10,000年历史的绕极卫星是由梗河一的一颗行星上的居民送过来的;时代杂志曾经报导过个个故事。鲁南后来撤回了他对梗河一的理论,并提出了反对这理论的证据,并澄清之前为何会提出这样的理论,以及之后为何怀疑而撤销他之前的理论。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6 07:19
目录
概述
简介
性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