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之谷》是现代作家
萧乾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37年。
内容简介
20世纪30年代初期,一个北方知识青年若萍因遭政治迫害流浪到岭东,后在汕头某中学任国文老师。一次,在为推广国语运动筹款中与受后母虐待的姑娘盈相恋,并在岛上的幽谷中欢度蜜月。一个有“党部”作后台的地痞刘校董,倚仗财势,将孤女霸占。一对青年男女“若萍”和“盈”的的爱情最后变为悲剧。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初期,北京青年学生萧乾,流落到汕头,在礐石礐光中学教国语课,在一次筹款演出中,结识了潮汕姑娘,产生了纯洁的爱情,并在幽谷中度过了一段甜蜜的时光。萧乾于是在1937年将他的这段真实故事写成自传体长篇小说《梦之谷》。
人物介绍
若萍
他是一位北方知识青年,后在汕头某中学任国文老师。他因写了对校长不满的信被校长发现而被学校开除,在同学帮助下,由北京逃到了广东汕头,开始了艰难的谋生之路。贫穷的生活仍然使他时刻感受到丧失人格尊严的屈辱和痛苦。即使在如此艰难的生活中,若萍也没有放弃救国的责任。对若萍来说,他的精神价值追求与现实生活处境始终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中,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纯洁的道德立场,即使为了拯救深爱的盈不得不去挣很多钱,也决不肯出卖自己的良心。但若萍这种彻底绝对的道德追求使他根本无力反抗现实,物质上的贫困使他与盈的爱情只能变为一场空谈。在金钱与爱情的辗转中,知识者若萍的道德信仰和精神追求不能给他提供任何现实的帮助,他不得不承受失败和失望的结局。
盈
她是一位受后母虐待的孤女。她在为推广国语运动筹款中与若萍相恋,经过几个月的相恋,情感已经到了“刻骨铭心”的程度。在若萍回京考入大学的一段日子里,那个为贫寒的盈“资助供读”的刘校董,逼迫盈“订婚”。不久,盈便失去了音讯。他千里迢迢找到她时,盈已被刘校董霸占,变得不成样子,昔日的风采也早已消失。
刘校董
他是为贫寒的盈“资助供读”的校长,是广东汕头当地的地头蛇。他有不一般的背景和社会关系,身边还备有枪支。见若萍再度来汕,他玩弄伎俩,在若萍回京考入大学的一段日子里,软硬兼施逼迫盈“订婚”,最后将盈霸占。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从表面看,《梦之谷》从个人与社会关系,或者说是从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层面被认识和解读,并将其归为“现实压迫导致个人在强大社会压力下的自我渺小感”类型的创作。但改变研究角度和思路,小说却涉及了中国现代知识者自我身份认同、个性解放过程中两性同盟与分歧等复杂问题的叙述。
萧乾在小说中所表达的主题关于爱情的梦想、流浪的孤寂、乡愁的蛊惑,但最终是一种对家园的梦想。不论是流浪的孤寂、乡愁的蛊感还是爱情的苦涩,最终都源于“家园想象”。“园”对作者而言不单意味着此岸的温暖、安逸,更是一种彼岸的归宿和理想。
艺术特色
小说在结构艺术上,全篇布局自成整体,故事的连贯性说明结构比较严谨。但内容搭配不成比例,显得头重脚轻。小说的主线是写爱情悲剧,然而全书三十三节,至第十九节,该书才有了女主角,把爱情的线索刚刚提出。前面用了十八节篇幅渲染环境气氛,孤立地写男主人公的遭遇,形成了喧宾夺主的失着。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并运用诗意笔法。叙事人“我”即为男主人公若萍。在小说中,作者并不重在叙述一个故事,而是在抒发自己的情感,叙事人的情绪情感和态度立场始终控制着整个小说的情感方向。以第一人称的写法娓娓道来,使故事叙述人与抒情主人公交融为一体,因而文字注满了感情的色调,读来清新、婉转,形成特色,构成了素材和笔调的统一,在抒发愤激感情时,文字的诗意又表现为力度感,短促有力,形成一股气势,把感情倾泻,无形中加浓了作品的感情色彩。小说故事并不十分曲折、复杂,作品的真切感来自于情感的真切。作者利用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生活体验,灵活控制自己的笔势,去紧紧揪住读者的心灵。
作者在写这部长篇时,语言不光简洁凝炼,在诗意美的追求上也相比从前有了创新。
作品评价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袁盛勇:“《梦之谷》是萧乾在长篇小说这一文类中的探索性之作,它在一定意义上改写了20世纪30年代京派作家群一意重视风俗描写的创作旨趣,转而书写了男女青年之间的情爱以及因不能结合而带来的忧伤和失落,并由此控诉了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但是,倘若从艺术和审美的角度来说,《梦之谷》并不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它那缺陷的存在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它是一部艺术上成功与失败交织的作品。”
编辑、作家
王火:“作家由于受自己那段难忘的经历的拘束,好的一面是使人有可信的真实感,不足的一面是作家写人写事受到了局限,有的人物如果色彩浓一些,加工得多一些,艺术上的效果可能会更好更强。”
作者简介
萧乾,原名萧秉乾,化名萧若萍。中国现代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1926年北京崇实中学学习,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9年受邀赴伦敦任教,同时兼《大公报》驻英记者,1942年进行英国心理派小说研究。1944年放弃剑桥学位,担任起《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随军记者,成为当时西欧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战场采访,写下了《银风筝下的伦敦》《矛盾交响曲》等描写欧洲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大量通讯和特写。1954年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筹备工作。1961年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1979年起,历任中国作协理事,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委,民盟中央常委等职。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