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剥夺(dream deprivation)主要是剥夺睡眠者的快速眼动睡眠,德门特是研究
梦剥夺的先驱,对睡眠者的快速眼动记录进行观察,当它们出现时,立即唤醒睡眠者。
简介
做梦是正常的。如果有健康的睡眠,就会有健康的梦境。第二天人就会感觉经过了充分的休息,心情愉悦,精神饱满。相反,如果不让人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即进行“梦剥夺”,人就会感觉疲乏,即使有前几个阶段的睡眠也不能感觉放松休息,心情烦躁或低落,精神倦怠。
研究表明,如果在快速眼动阶段把人唤醒,令他不能做梦,一夜里出现多少次快速眼动就唤醒他几次,那么这个人就会非常不舒适。几天后就会出现
记忆力下降、烦躁、心情低落。而不再进行梦剥夺,令同一个人再次自由睡眠、做梦,醒来后他烦躁或者低落的情绪就会消失。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如果睡眠质量不佳,没有进入深度睡眠,就会觉得头昏头沉、肢体沉重、反应缓慢、心情烦躁或者抑郁。
当幼儿困倦,又不能马上给予他安全的睡眠环境时,他就会哭闹。同样,如果成年人感觉困倦,却不能好好入睡时,就会出现哭(悲伤、抑郁)闹(暴躁、焦虑)的情绪。
所以良好的睡眠和健康的梦境可以促进情绪良好,反复梦剥夺会令人情绪恶劣。
有的人虽然能够入睡,但醒来后述说,一夜都在做梦,感觉非常累。这并不是因为梦境本身令人累。而是因为大脑有一部分功能区仍然在活动,肌肉没有得到深度放松,同时意识还在发挥记忆作用,所以能够把梦境记得非常清楚。
梦剥夺实验
实验过程
起初心理学家使用一些药物来干扰被试者的梦境,从而研究梦境被剥夺对人产生的影响。但是实验开始后不久心理学家发现药物的作用会改变被实验者的正常睡眠模式,这样一来就会使得这次实验不准确,实验也就失去了所有的价值。于是心理学家开始采用一种传统的观察模式,在被实验者头皮和眼睛周围贴上电极贴,进而观察并记录被实验者的脑电波模式和眼动情况。
心理学家挑选了8名男性作为被实验者,年龄在23岁到32岁之间。被实验者被要求每天的睡眠时间都到实验室睡觉,睡觉时会被贴上电极贴。刚开始被实验者可以安心地睡觉,心理学家进而观察被实验者梦境未被剥夺时的精神状态。几天过后梦境剥夺实验正式开始了。当被实验者进入睡眠状态后,会出现快速眼动的情况,这说明被实验者在做梦。这个时候心理学家会把被实验者叫醒,直到清醒过后才能继续睡觉。
心理学家对被实验者要求有两点,一是被实验者自愿接受在任何时间被叫醒;二是被实验者不能在实验时间外睡觉或者打盹儿。
8个被实验者有一个在第三天晚上退出来实验,因为他感觉很焦虑,在第四天又有两个被实验者退出实验者,同样是因为梦境剥夺让他们感到焦虑。只有五个被实验者坚持完了整个实验,经过几天梦境剥夺实验后,被实验者可以进行正常的睡眠,在此期间心理学家观察发现被实验者的快速眼动时间变长,由原来的80多分钟变为后来的120多分钟。
实验发现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梦境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不仅是另外一种人生体验,同时也是我们每个人睡眠所必需的。
实验证明:如果对快速眼动阶段的睡眠进行剥夺,即进行梦的剥夺,只要眼动仪测定出睡眠过程中出现了快速眼动的现象即梦境,就把正在睡觉的人叫醒,通俗点说就是不让他做梦,他一夜里出现多少次快速眼动的睡眠,就叫醒他多少次。那么被试者次日醒来就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好像没睡好,觉得心里不踏实。第二天继续进行梦剥夺的话,被剥夺的人就会出现
记忆力下降,情绪低沉,进而影响到健康的现象。在几天梦剥夺之后,让参加实验的人好好睡一觉,让他随便去做梦,醒来以后一切症状就消失了。可见不做梦反而会打乱他的正常的的生活秩序,对他的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