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大鼓是河北南部地区独有的鼓曲之一,也是中国曲坛上一支别具风采的鲜花,颇受群众的欢迎。“梨花大鼓早期叫犁铧大鼓(因演唱者手持犁铧片伴奏而得名),它历史悠久,清乾隆年间己有艺人演唱,清嘉庆年间,河北邢台威县的王奎山、临西吕连山和李明山、清河徐靠山和临城冯云山,时称梨花大鼓的五大山,风噪冀鲁两省。
历史渊源
梨花大鼓历史悠久。据考,梨花大鼓至少在清乾隆年间就流行于河北南部农村,清光绪年间始进入其他省市。清末民初小说家刘鄂在《老残游记》中所写的黑妞、白妞(即刘小玉姐妹)皆为驰名犁铧大鼓演员。早期的梨花大鼓,因植根于民间,故多诉露民间疾苦和表现农家故事。它风格朴实,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曲调高昂,说、唱、道、白兼备,叙事抒情交融。传统书目很多,其中尤以说为主、唱为辅的中长篇书见长。现流行的有《包公案》、《海公案》、《西厢记》等。
优美描述
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对梨花大鼓的描写可谓脍炙人口。说黑妞“左手取了
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叮叮铛铛地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槌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又说白妞:“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把女高音描写成一线直入云天然后尚能回旋转折的钢丝,拟喻奇绝,前无古人。刘鹗写法的绝妙让我们在百年之后还能品味到梨花大鼓那独特唱腔的无穷韵味。 可见梨花大鼓很早就传流于世、倍享盛名。
传承和发展
艺人传承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梨花大鼓逐渐衰落,许多艺人改唱河南坠子和木板大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冀南地区,专唱梨花大鼓的仅有邢台威县的孙金枝、孙金兰姐妹二人。孙金枝(艺名大金枝)是孙金梅的小妹,堪称梨花大鼓的后起之秀,她的功底厚、造诣深,表演风格朴实细腻,酣畅大方,运字行腔,声情并茂。唱腔丰富多变,素有腔多字少、
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之称,为我省著名的梨花大鼓演员。她多次参加省、地文艺会演,施展技艺。一九五八年曾参加全国第一次曲艺会演,幸福地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粉碎“四人帮”之后,她演出的《广场思亲》又荣获1980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曲协联合举办的全国优秀曲目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威县、广宗县和山东宁津县等地均邀请孙金枝举办过梨花大鼓讲习班,培养新人,但收效甚微,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孙金枝去世后,2008年梨花大鼓被确认为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省梨花大鼓五大山一支的传人,仍在演出的有张君丽(梨花大鼓传承人),宋录良,宋一月(梨花大鼓传承人)等。
2015年2月25日,“邢台民间音乐考察团”一行三十多人,对梨花大鼓进行了考察,梨花大鼓传承人张君丽,宋一越做了汇报演出。
2015年8月31日,梨花大鼓传承人张君立和宋一月建立了梨花大鼓第一个微信订阅号。
2015年12月7日,梨花大鼓传承人宋一月的梨花大鼓专著《梨花大鼓,传承邢襄二百年》获邢台市第二届文艺精品扶植奖。
2016年6月27日,河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梨花大鼓传承人张君立和宋一月在威县文广新体局支持下成功举办了梨花大鼓培训班,培养梨花大鼓演员二十余人。
2018年6月,梨花大鼓传承人张君立和宋一月参加
全国非遗曲艺周演出。
分支
梨花大鼓的分支有很多,梨花大鼓起源于邢台。在邢台的历史有二百七十年,在山东的历史不足百年。梨花大鼓传到山东,叫做山东大鼓,传到湖北,叫钢镰大鼓,传到安徽,叫汝南大鼓,传到北京叫犁铧片。很多人人云亦云,是缺乏考证依据的。
威县梨花大鼓
梨花大鼓早期叫犁铧调,由于当时的农民在田间地头,敲击犁铧唱农歌,雏形只是一种曲调和词均不固定的艺术形式。犁铧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公元前600年的春秋时期,据老艺人孙金枝和孙金兰生前讲,在明清时期,犁铧调艺人演出,是一只手敲着犁铧片,一只手拍着桌子唱,所以当时的梨花大鼓艺人在北京天津一带也被称为“犁铧调”或者“唱犁铧片儿的”。犁铧大鼓和其他鼓曲所不同的是先有的犁铧,约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曲调和词慢慢发展成熟,后来才有的鼓和三弦(清乾隆嘉庆年间)(约1740-1790)。也就是说,梨花大鼓逐渐完善为这种表演方式的历史,距今已经270余年。梨花大鼓加上鼓和三弦这种曲艺形式是根据流传在当时直隶(今河北)一带的渔鼓道情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顺治元年(1644)至乾隆九年(1744)这一百年间,国内外任何文献,传说,有“梨花大鼓”的任何记载,明代以前更是没有梨花大鼓的任何记载。所以,负责任的说,梨花大鼓萌芽,成熟,发展,应该在乾隆九年以后。
“犁铧调”这一艺术形式加上鼓和三弦后,初称为“犁铧大鼓”,由于“犁铧”和“梨花”同音,古往今来,文人赞扬梨花的
诗词歌赋数不胜数,南朝梁萧子显《燕歌行》:“洛阳梨花落如雪”,白居易的“青旗沽酒趁梨花”等。所以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犁铧大鼓”被文人墨客改名“梨花大鼓”。同时亦取“梨花”之纯洁无暇之意以自励,这一名称沿用,一直为梨花大鼓艺人所遵守,从来没有用过其他称谓。
梨花大鼓难学,市场经济体制冲击下,五大山后人好多就学习了其他区曲种,并不专门以梨花大鼓为业,比如著名的木板大鼓艺人陈利江,好多资料把他写到梨花大鼓艺人里,其实是错的。就像著名河南坠子艺人乔清秀,也是原来学的梨花大鼓,后来学的坠子。这样的情况也有很多。
2008年,梨花大鼓被确认为邢台市市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梨花大鼓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省,市,县政府带头,国家省市县宣传部门不断努力,传承人耐心传授,爱好者努力参与的情况下,梨花大鼓一改从前这一曲艺形式的青黄不接,如今已经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鸡泽县梨花大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