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官王东海的“爱恨情愁“》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刘文韬创作的一篇报告文学,发表在中国作家网2018年10月18日。
作品
检察官王东海的“爱恨情愁“
事实上的检察官是什么样呢?其实,他们除了“高大上”的客观公正执法外,也拥有鲜明的“爱”“恨”“情”“愁”。1980年出生于燕赵大地,供职于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检察院,获得“第四届全国检察机关侦查监督业务能手”、重庆市江北区“第四届劳动模范”,正在西南政法大学攻读刑法学博士学位的王东海,便是这样的一名检察人。
“爱”的深沉
王东海,这个生于河北农村的汉子,言谈举止都透露出“燕赵义士”般的忠诚和厚道,身上也充满了棉农般的朴实。正是天生的质朴与后天的耳濡目染,造就了他对真善美的爱,对美好事物和真理的执著追求。
在西南政法大学的学子们都熟悉王东海,因为王东海经常泡在图书馆,当然,这不仅仅是源于他攻读博士的缘故,更多的是因为他对法学的热爱,对“法”所蕴含的公平正义的追求。
2003年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王东海选择学校的第一标准是有没有法学专业。在入学之后,面对“不知所云”的法理学,许多学生开始抱怨,然而,他却利用一切时间反复研读。正是这样的坚守与勤奋,使得他在本科学习阶段打好了法学专业的基础,辛苦的打工生涯历练和学习钻研付出,也获得了相应的回报。国家奖学金、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等荣誉也伴随而来。大学本科四年级的上半年,他想考研。2006年暑假,发现所学知识太单薄,便决定考研。但正式准备,却是到了暑假开学之后。他说,“说是开始准备,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还是在国庆假期去打了七天工。”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的春暖花开,王东海参加了西北政法大学刑法学专业的复试,他觉得被录取应该没有问题,继之,在古都西安度过了硕士研究生的三年时光。
依照的当初的设想,是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考取博士。但是,天有不测风云,2009年的初春,传来了父亲生病的噩耗,多次奔波于学校和家乡,陪伴父亲在省会医院度过两个月后,父亲溘然离开了人间,这也打破了他直接考博的梦想。马上去找一份工作,来减轻年迈母亲的家庭生活负担,成了他的当务之急。终于,王东海在2010年考取了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检察院,成为一名检察官。
江北区检察院,案多人少,加班,成为常态。王东海心想,“办案子也是学习,而且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化为流淌的河水”,于是,他在高质量办理审核1100余件案件、公开发表了40余篇40多万字的文章的同时,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浸泡在西南政法大学之中。经过累积和沉淀,于2016年3月参加西政刑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并在山花烂漫的季节收到了录取通知书。他说:“最初的梦想是上了初中之后就不再读书,真的没有想到读到了而立之年还在读。”
从高考非法学志愿不填,到西北政法大学刑法学硕士,再到西南政法大学刑法专业博士研究生,鲜明地勾画了他对法学专业的热爱,对法所内含的公平正义的追求。可以说,对法学专业,他爱的专一、爱的深沉。
“恨”的理性
爱的深沉,同时,也“恨”的分明。王东海说:“检察官的天职是客观公正执法,依法履行法律赋予的职权,法是惩恶扬善,法是正义的化身。作为执法者,要恨的理性。”执法之人,需要依据正义的法律,客观公正地解决争端。对于刑事法律来说,更是要通过法律的适用,来惩恶扬善,使法的公平正义体现在现实的生活中。
检察官,具有客观义务,惩恶扬善无疑成为自身的职责,这个北方汉子,更是将“恨”诠释的鲜明无比。
从事检察工作以来,王东海先后办理审核了1100余件案子,将宽严相济落实到每一个案子当中。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午后的阳光穿过窗户上的玻璃,照进了讯问室,虽然讯问室里有空调,但是也挡不住重庆夏日42度火炉般的热浪。讯问室里,一名检察人员正在厉声呵斥对面的犯罪嫌疑人,另一名检察人员则在飞速的记录。原来,这是一起50多岁的犯罪嫌疑人多次性侵一名刚满12周岁的幼女,并致女孩怀孕的恶性案件。而犯罪嫌疑人在公安机关的讯问笔录中,一直坚称自己认为这名女孩已满14周岁,态度恶劣,毫无悔改之意。连珠炮似的发问、一环扣一环的进攻,加上适当的法律教育,最终使50多岁的犯罪嫌疑人低下了头,承认了其知道这名女孩的年龄和其12岁的孙子年龄相仿,应该在11-13岁之间的事实。
类似的案件,类似的讯问场景,对于从事了六年多侦查监督工作的王东海来说,是家常便饭。每当遇到犯罪手段卑劣、拒不认罪的案件,他都会控制不住提高嗓门,从证据、逻辑、情理、常识等角度对犯罪嫌疑人进行驳斥。“进行反驳,并不是强迫他们认罪,而是要以足够的威慑让他们如实供述,让他们知道自己的错误;不能放任他们不切实际、不和常理的狡辩。”他说,“作为一名合格的检察官,必须能够让犯罪嫌疑人感受到法律的威严。”
也许,有爱便注定了会恨,爱的是真理、是真善美,恨的是邪恶、是卑劣、是厚颜无耻。爱,有恨的衬托,显得更加耀眼;恨,有爱的对比,赢来更多共鸣。
“情”深入骨
外憨内刚,是对王东海的客观写照。初次和王东海打交道,多多少少会给人一种难以接近的感觉,这种感觉还会伴随着一种高冷。然而,透过略带高冷的外表,他却具有一颗“痴情”的心。这种“痴情”,不仅仅表现在他和妻子一见钟情相恋八年终成眷属的佳话,还表现在他对检察事业的热爱。
2010年进入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检察院工作以来,王东海迅速进入职业角色,开始了检察路上的征程。从到单位报到第一天就被分配到侦查监督科工作,一直到2016年12月底,他在这个岗位上一待就是六年半。在这六年半的时间里,他从试用期人员,成长为助理检察员、检察员,从一般干警,提拔为侦监科副科长,从一介书生,锻炼成为办案骨干,从书写理论文章,转变为关注实务调研。岁月的沉淀,使得他对检察事业的感情,更加浓厚。
因为情深,所以无怨无悔的付出。
到单位的前三年,由于没有住房,他租住在单位附近。从天边的鱼白肚,到华灯初上,再到夜深人静,你会经常发现他办公室里的灯亮着。或是在一遍又一遍的翻看案卷,或是在低头沉思,或是在翻阅相关的司法解释和理论书籍,或是在滴滴答答的敲击键盘,或是在将办案中的思考转化为调研文章。他说,“办案就要办好、办精,要审查好每一个细节,鉴别好每一个证据,适用好每一条法律。”是的,案件无小事,它关系到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的基本人权,关系到法律的公平正义,关系到司法机关在百姓中的威信。事关重大,不可不严谨。在办案时,他不会就案办案,而是会对办案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进行理论总结,形成调研文章。加上案多人少,矛盾突出,所以,这样的加班成了常态。
尽管搬家后,王东海在办公室的身影减少了,但是他在另一个地方出现的频率大大增加了,这就是西南政法大学。在他行动轨迹中,有案子的时候回办公室,如果是看书、写作,就去西政,因为西南政法大学有着浓厚的学习气氛。
单位的领导也常跟他说,要适当的放松放松,多陪陪家人,王东海虽然口头答应了,但是,你依旧会发现,他办公室的灯,还是那样亮着。在一次座谈会上,他终于说出了实情——不会打游戏、不会打牌、不会唱歌,周末和早晚除了会朋友陪家人,就只有办案子、看书、写文章了。
当问及他的妻子会不会有意见时,他妻子总是说:“对于陪孩子,每天能抽空抱抱,就可以了,如果让他整天陪孩子玩,也不现实,他加班做的都是正事。我们一家人全力支持他的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从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三级业务竞赛、检察官员额制考试,王东海经历了六次,每次考试,他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博士研究生考试和第四届全国检察机关侦查监督业务竞赛,可以用刻骨铭心来形容。这些考试的背后,凝聚的也是他对检察事业的一片钟情。
“愁”之满志
打开王东海办公室里的柜子,映入视野的是一排排的书籍和获奖证书。尤其是那些红色封皮的获奖证书,格外显眼。他在各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有40篇之多,累计40余万字;获奖证书有20个。这些荣誉,覆盖了专业领域问鼎紫禁的“第四届全国侦查监督业务能手”、写作领域的“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法治保障征文二等奖”、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辖区释法说理文书一等奖、江北区演讲比赛优秀奖等各个方面,见证了他全面发展的成效。
这样的成绩,按理应该是很潇洒自在了。可是,王东海却说,还是发愁得很。
发愁,是因为几个方面。
一是工作性质调整使其担心出现纰漏。2016年12月,王东海从侦监科调整到办公室(人民监督办公室)任主任,负责办公室的全面工作。办公室的职能也进行了整合优化,负责院里的信息、调研、宣传、人民监督、会务、接待等事务。“虽然配的人员都是精兵强将,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但是因为自己刚刚从业务科室过来,业务不熟,天天担心怕在工作上出差错。”他说,这是比较发愁的事情。办公室的任务,还是比较重的。因为,全院的文字材料都在这里,还有众多的会务和接待工作。办公室作为一个单位的中枢部门,需要认真细致责任心强,容不得半点差错。
二是爱女时不时的撒娇和“唠叨”。他的女儿已经5周岁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孩子也开始对爸爸进行“挑刺”。“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乖,但是有时候早起非让送她上幼儿园,周末要求带着出去玩。”他一边说,一边露出苦笑不得的表情。“很为难。带她出去玩,很多事情没有办法处理。如果说有事去西政,她就马上说,她也要去。”女儿一天天长大,粘着爸爸,他内心里是高兴的。只是,由于要看书、学习,就没有办法满足女儿的要求。折中的办法是,每周带孩子出去玩半天,或者和妻子女儿一起去学校。所以,他愁的是如何在女儿和学习之间,得到更好的平衡。
2017年6月,经过层层选拔,王东海从86.14万人口、24万职工的江北区中“胜出”,被区委区政府授予“江北区第四届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给他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六年,他扎根侦查监督一线,无一起漏捕错捕案件;发表调研文章40余篇,开创‘化解矛盾、保障人权’新模式;恪尽职守,维护着江北的公平正义。”
这就是一名检察官的“爱恨情愁”——对法学专业爱的深沉执著,对卑劣行径恨的坚定明确,对检察事业一往情深,对如何做好工作愁肠满肚。
来源:中国作家网2018.10.18
作者简介
刘文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