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蚜虫
同翅目昆虫
棉蚜虫是同翅目的一类昆虫。前翅4~5斜脉,触角次生感觉圈圆形,腹管管状的蚜虫。含107 属2280种。中国已知260种,分布遍及全国各地。其中小蚜属、黑背蚜属及否蚜属为中国特有属。棉蚜在我国南部棉区一年发生20~30代,北部棉区一年发生10~20代,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棉蚜以卵在木槿、石榴、花椒和冬青四大越冬寄主上越冬。
简介
棉蚜又叫腻虫、蜜虫子、油旱和油龙等。棉蚜除为害棉花以外,还为害豆类、瓜类、玉米、夏枯草、婆婆丁(蒲公英)等杂草,以及木本植物如石榴、花椒、木槿等。棉蚜分布极广,除河北省受害严重外,山东、山西、河南等省受害也很严重。
形态特征
体长1.5~4.9毫米,多数约2毫米。有时被蜡粉,但缺蜡片。触角6节,少数5节,罕见4节,感觉圈圆形,罕见椭圆形,末节端部常长于基部。眼大,多小眼面,常有突出的3小眼面眼瘤。 喙末节短钝至长尖。腹部大于头部与胸部之和。前胸与腹部各节常有缘瘤。腹管通常管状,长常大于宽,基部粗,向端部渐细,中部或端部有时膨大,顶端常有缘突,表面光滑或有瓦纹或端部有网纹,罕见生有或少或多的毛,罕见腹管环状或缺。尾片圆椎形、指形、剑形、三角形、五角形、盔形至半月形。尾板末端圆。表皮光滑、有网纹或皱纹或由微刺或颗粒组成的斑纹。体毛尖锐或顶端膨大为头状或扇状。有翅蚜触角通常6节,第3或3及4或3~5节有次生感觉圈。前翅中脉通常分为3支,少数分为2支。后翅通常有肘脉2支,罕见后翅变小,翅脉退化。翅脉有时镶黑边。
生活习性
棉蚜在我国南部棉区一年发生20~30代,北部棉区一年发生10~20代,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棉蚜以卵在木槿、石榴、花椒和冬青四大越冬寄主上越冬。棉蚜有有翅蚜和无翅蚜之分,产生有翅蚜的主要原因有:
1、群体拥挤;
2、营养恶化;
3、气候条件不适合;
4、越冬寄主与乔居寄主间转移。棉蚜的迁飞是有规律的,从迁飞性质不同可分为3种:
①由越冬寄主向夏寄主迁飞;
②夏寄主间的迁飞;
③由夏寄主向越冬寄主迁飞。
有翅蚜有趋黄色的习性。在棉田为害的棉蚜有苗蚜和伏蚜之分。苗蚜发生在出苗到现蕾以前,适宜偏低温度,气温超过27℃时繁殖受到抑制,虫口迅速下降;伏蚜主要发生在7月中下旬到8月份,适宜偏高的温度,在17~28℃下大量繁殖,当平均气温高于30℃时,虫口才迅速减退。棉蚜最适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55%~85%,多雨气候不利于蚜虫发生,大雨对蚜虫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时晴时雨、阴天、细雨对其发生有利。地形、地貌对蚜虫迁飞影响很大,如遇障碍物,易形成发生中心,造成严重为害。一般单作棉田发生早而重,套作棉田则发生较迟。棉株的营养条件对蚜虫的发生有影响,含氮量高的棉株,蚜虫为害严重。此外,棉蚜的天敌能有效控制其为害,当天敌总数与棉蚜数为1:40时,基本可以控制其为害。
繁殖特点
由于棉蚜繁殖得又快又多,因此它虽然很小,对棉花的威胁却很大。它是用尖刺式的口器,吸吮苍棉叶的汁液。棉苗由于蚜虫的为害,生长衰弱,病菌又可乘机侵犯,棉苗常常来不及长大就天亡了;即使不死,也会因此影响发育,减低产量。
危害
棉蚜以刺吸口器插入棉叶背面或嫩头部分,吸食汁液,受害叶片向背面卷缩,叶表有蚜虫排泄的蜜露,往往滋生霉菌。棉花受害后植株矮小,叶片变小,叶数减少,现蕾迟、蕾铃减少等。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⑴种植抗虫品种是防治棉花蚜虫的有效措施,如种植372等。
⑵间作套种,可以增加天敌的种类和数量,控制蚜虫为害。如棉麦套种;棉花与绿豆、绿肥等间作;插花种植玉米、油菜、高粱等诱集作物。
⑶水旱轮作可以减轻棉蚜的发生。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棉花和水稻轮作。
⑷处理越冬寄主,减少早春蚜源。一般在棉苗出土前,清除棉田内外杂草。有可能对花椒、石榴、木槿和冬青四大棉蚜越冬寄主进行药剂治理,可减轻棉田蚜量。
药剂防治
⑴拌种棉花播种前按亩用种子量与3%呋喃丹颗粒剂1.5~2千克,混拌均匀,或用铁灭克(也叫涕灭威)拌种,每亩用有效成分50克,能控制蚜害40~50天。用3911(甲拌磷)乳剂或颗粒剂、种衣剂拌种,效果也很好。
⑵滴心和涂茎防治蚜虫用40%氧化乐果乳剂或40%久效磷或50%甲胺磷乳剂稀释80~100倍,用喷雾器将药液滴在棉苗顶部能控制蚜害。用40%氧化乐果乳剂或40%久效磷或50%甲胺磷乳剂、聚乙烯醇和水,按1:0.1:5的比例配制成涂茎剂,用类似毛笔的器具,将药液涂在棉花茎上紫绿相间部位,防蚜虫效果可达90%以上。
⑶喷药防治用50%久效磷、50%辛硫磷、40%氧化乐果、40%毙蚜丁、35%伏杀蚜、50%磷胺等药剂稀释1000~1500倍喷雾。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9 08:29
目录
概述
简介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