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盘滩面积约有30000多
平方米,“棋盘”由一块块浮出水面的,大小为1平方米左右的石块组成,每一块石块的四周都被深、宽都在30厘米,纵横交错,互相贯通的
水沟围绕,而且常年流水潺潺,人在“棋子”上可以任意走动,水不湿脚。
近日在广西
田东县获悉,在田东山村惊现一平整的、横竖交错有序的神奇棋盘滩。
这些棋盘格子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历程才最终形成的,但从其形成的种种条件看,也存在很多种巧合。大自然虽然十分复杂,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但能如此多种条件的“巧合”,也是十分少见的,其机率实在很低。首先,构成“棋盘”要有物质基础,即要求有巨厚的砂岩层,层厚达1米以上而且质地要均匀纯净,这些岩层的生成年代大约在2.3亿年前的三叠纪中期较深水的海域。这样的岩层在整个广西,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三叠纪地层中都十分少见。但这样的岩层一旦生成,大多质地纯净,因此强度很高,在外力作用下不像其它岩层那样易碎成小块。三叠纪晚期(距今约2.1亿年前),由于地壳运动,广西地区逐渐上升为陆地,原来呈水平状的海底沉积岩层经褶皱上升,剥蚀成山,在褶皱上升的同时,岩层在构造应力下产生的南北方向滑动挤压生成多组剪切节理缝。那拔河段那瓦村附近的石坪,则正巧处在岩层褶曲相对平坦的中间部分,地质学术语上称之为“箱状向斜”轴部,而所生成的两组直交的剪切节理,又正巧和该河段河水流向大致呈45°相交,而且此段平坦宽阔的石坪,还微微向下游作2~3度平缓倾斜,正因为这种种的巧合,才使得宽阔石坪上的这两组节理缝在流水作用下相对均衡地受到磨蚀,从而形成宽窄均匀、纵横交错的沟渠。如果流水是垂直或大致垂直于其中某一组节理缝,或缺少其中某一项条件,则不会生成如此的奇观。
在距今约100万年前的新近纪晚期,田东那拔一带的地形地貌已基本定型,当时森林密布,河水充盈,其水量之大和现在无法相比,河谷中之砂岩层在流水冲刷下,尤其是在洪水季节,洪水常会夹着砂石沿岩石节理缝侵蚀磨削,经过千百年的加工雕琢,最终形成了现今的地质奇观。那瓦村附近的河水即使只在40-50年前,其水量也至少比现在大十倍以上,天然“棋盘”的范围也比现在的大得多。现今因树木少了,河水也就小了很多,很多“棋盘”也被稻田盖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