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竹
棕榈科棕竹属植物
棕竹(Rhapis excelsa (Thunb.) A. Henry)棕榈科棕竹属丛生灌木植物,茎为圆柱形,有节;叶呈掌状深裂,宽线形或线状椭圆形;叶柄两面凸起或上面稍平坦,边缘微粗糙,被毛;花枝近乎无毛,花螺旋状着生于小花枝上;果实为球状倒卵形;种子球形;花期6月,果期9-10月。在《中国植物志》中以棕竹为正名收载。
形态特征
丛生灌木,高2-3m,茎干直立圆柱形,有节,直径1.5-3cm,茎纤细如手指,不分枝,有叶节,上部被叶鞘,但分解成稍松散的马尾状淡黑色粗糙而硬的网状纤维。
叶集生茎顶,掌状深裂,裂片4-10片,不均等,具2-5条肋脉,在基部(即叶柄顶端)1-4cm处连合,长20-32cm或更长,宽1.5-5cm,宽线形或线状椭圆形,先端宽,截状而具多对稍深裂的小裂片,边缘及肋脉上具稍锐利的锯齿,横小脉多而明显;叶柄细长,约8-20cm,两面凸起或上面稍平坦,边缘微粗糙,宽约4mm,顶端的小戟突略呈半圆形或钝三角形,被毛。
肉穗花序腋生,长约30cm,花小,淡黄色,极多,单性,雌雄异株。总花序梗及分枝花序基部各有1枚佛焰苞包着,密被褐色弯卷绒毛;2-3个分枝花序,其上有1-2次分枝小花穗,花枝近无毛,花螺旋状着生于小花枝上。雄花在花蕾时为卵状长圆形,具顶尖,在成熟时花冠管伸长,在开花时为棍棒状长圆形,长5-6mm,花萼杯状,深3裂,裂片半卵形,花冠3裂,裂片三角形,花丝粗,上部膨大具龙骨突起,花药心形或心状长圆形,顶端钝或微缺;雌花短而粗,长4mm。
果实球状倒卵形,直径8-10mm。种子球形,胚位于种脊对面近基部。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近种区别
生长环境
棕竹喜温暖湿润及通风良好的半阴环境,不耐积水,极耐阴,畏烈日,稍耐寒可耐0℃左右低温。夏季炎热光照强时,应适当遮荫。适宜温度10-30℃,气温高于34℃时,叶片常会焦边,生长停滞,越冬温度不低于5℃,但可耐0℃左右低温,最忌寒风霜雪、在一般居室可安全越冬。株形小,生长缓慢,对水肥要求不十分严格。要求疏松肥沃的酸性土壤,不耐瘠薄和盐碱,要求较高的土壤湿度和空气温度。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中国南部至西南部,日本亦有分布。它常繁殖生长在山坡、沟旁阴蔽潮湿的灌木丛中。
繁殖方式
棕竹可用播种和分株繁殖,家庭种植多以分株繁殖为主。
播种繁殖
以疏松透水土壤为基质,一般用腐叶土与河沙等混合。种子播种前可用温汤浸种(30-35℃温水浸两天)处理,种子开始萌动时再行播种。因其发芽一般不整齐,故播种后覆土宜稍深。一般播后1-2个月即可发芽,其发芽率可达80%左右。当幼苗子叶长达8-10厘米时即可进行移栽。值得注意的是,移栽时须3-5株种植一丛,以利成活和生长。
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可结合春季翻盆换土时进行。早春3-4月是翻盆换土时节,一般小株一年翻盆换土1次,大株2-3年翻盆1次,常用盆土是园土2份厩肥土1份,腐叶土和砻糠灰各0.5份混合使用。
将原株丛从老盆中倒出,除去旧泥,但在老根上适当带些旧泥垛,用桑剪将棕竹根部丛切断,同时将有生长不良的发黑和腐根剪去,切口要平,每一丛最少5-6枝,多则10枝-20枝(根据盆的大小及株丛多少来定)。然后种植到准备好的盆钵中去,盆底排水孔垫好碎盆片,以利排水,放入培养土先粗后细,放至八分满,边加培养土边用小竹片将泥土与根戳紧。种植不要太深,以原来根颈部与培养土平,浇足水后将盆株置半阴约半个月后即服盆。
栽培技术
种植方法
夏季炎热时节,除正常浇水养护外,经常叶面喷水和地面泼水,可以提高空气相对湿度,减少植株枝叶上的积尘,能使植株生长良好。而梅雨及夏季阵雨季节,防止盆内积水。夏秋是棕竹生长季节,需适当增加肥水管理,土壤保持湿润,但忌积水和干旱,每隔20天左右施1次腐熟饼肥水或人粪尿,能促使植株生长。
光照温度
棕竹喜温暖、阴湿及通风良好环境,不耐寒,畏烈日,上海地区作温室盆栽,要求湿润、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壤土,微酸性最合适。棕竹较耐阴,在明亮的房间内可以长期欣赏;在较暗的室内也可连续摆放3-4月。棕竹较耐寒,0℃低温对它生存影响不大,但忌寒风霜,故室内盆栽可安全越冬。
养好棕竹要注意做好冬季防寒、夏日遮阳、合理施肥、适当修剪等工作。棕竹长势强健,冬季只要移到室内,维持0℃以上就能安全越冬,若温度在10℃次上,则能保持叶色青翠。由于冬季气温低,植株进入休眠,基本停止生长,故要节制浇水,盆土要带干,停止施肥,盆土湿和低温条件会使棕竹烂根或大量脱叶。春季气温升高,一般清明以后出室到户外养护;夏季要置于荫棚或树荫下,在半阴和湿润环境中,能使新枝不断生长,老叶保持翠绿;烈日炎炎、干燥热风是造成棕竹叶焦、干枯的主要原因。
平时发现焦叶、枯叶,需及时修剪,盆栽棕竹小株的一年翻盆换土1次,大株2-3年翻盆1次,一般在春季出棚时进行。培养土常用园土2份、厩肥土1份、腐叶土和碧糠灰各0.5份混合使用。该培养土较茹重,易保湿且多肥,适合棕竹的生长。
浇水施肥
棕竹在5-9月生长眨期要多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宁湿勿干,但不能积水否则容易烂根。高温期还应经常用水喷洒叶片和地面,增加空气湿度,秋冬季节适当减少浇水量。棕竹在生长期间每月施1-2次液体肥,可促使叶色浓绿苍翠,冬季要停止施肥。
棕竹施肥原则是勤施薄施,即少量多次,并做到氮磷钾三结合,以有机肥占主导,微量肥作补充。要求每10~15天根部施一次肥。以中等偏大的盆栽而言,每次每盆施氮磷钾复合肥25~30克,腐熟花生麸50~60克,兑沤制过的粪水2公斤左右,淋施于盆土中。另外,每7~10天叶面喷施一次0.1%硫酸镁、0.1%硫酸亚铁、0.1%硫酸锌、0.3%尿素、0.5%磷酸二氢钾混合液,均匀喷湿所有叶片,特别是要喷洒到生长点,以开始有水珠往下滴为宜。
病虫防治
棕竹腐芽病
主要危害幼芽和嫩叶,在开始发病时,未展开的叶片先行枯萎,呈褐色,后下垂。病菌从嫩叶基部扩大到芽的幼嫩组织,造成幼芽枯死腐烂,植株停止生长,严重时全株死亡。中央未展开的嫩叶基部变褐腐烂,散发出臭味。该病还危害散尾葵、鱼尾葵、大王椰子、假槟榔、椰子等棕榈科植株,为危害棕榈科植株最严重的病害。
该病菌以卵孢子在感病芽叶及根部,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借雨水或灌溉用水及淋水溅射传播。多雨季节及雨多日,气温20℃-25℃,相对湿度在90%以上,湿气滞留时间长时易发病。
防治方法
加强通风透光,严防湿气长时间滞留叶面。发现少量病叶及时从茎杆基部剪去销毁。发病初期,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1:100的波尔多液,轮流喷洒心叶及全株,每10天一次,延续3次至4次,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若管理不当,会遭到介壳虫、叶枯病、灰斑病和褐斑病的危害。介壳虫危害时要喷40%氧化乐果1000倍液灭杀;叶枯病、灰斑病、褐斑病危害时,要喷洒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
主要品种
产广西西部及云南东南部。可作庭园绿化材料。
常绿丛生灌木。茎丛生,株高1-3米,被叶鞘细纤维所包裹。叶扇形,掌状深裂,裂片25-31枚,狭线形,劲直伸展,边缘有小齿,两侧及中间一片最宽,叶柄边缘稍锐利,有淡黄色密绒毛。果椭圆形,花期3-4月。
产中国南部至西南部。各地常见栽培。树形优美,可作庭园绿化观赏。
植株挺拔,叶半圆形,裂片狭长软垂。
产广东西部,海南及广西南部。树形矮小优美,可作庭园绿化材料。
产广西西南部。可作庭园观赏。须根可接骨。
产广西南部十万大山
叶扇形,叶柄(只见片段)两面凸起,边缘锐利,顶端的小戟突圆形,无毛。叶鞘未见。雄花序(片段)长21厘米,被淡黄色小鳞秕;佛焰苞未见。花序分枝多,纤细如丝状。雄花较小,稀疏,上部的稍密集,细小;花冠管实心,花冠裂片宽卵形,顶端勺状;雄蕊6,2轮,花药卵形;退化雌蕊极小。雌花及果实未见。花期10月。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性味
味甘;涩;性平
功能主治
《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中记载棕竹叶、根可入药。
棕竹叶:收敛止血;主鼻衄;咯血;吐血;产后出血过多
棕竹根:祛风除湿;收敛止血;风湿痹痛;鼻衄;咯血;跌打劳伤
用法用量:内服
棕竹叶:煅炭研末冲,3-6g。
棕竹根:煎汤,9-20g,鲜品可用至90g。
《中华本草》中记载棕竹的须根可用于接骨。
园艺价值
棕竹为典型的室内观叶植物。因为耐阴、耐湿、喜散射光,可长期在室内光线明亮的地方摆放,即使连续3个月在暗处见不到阳光,也能正常生长,并能保持其浓绿的叶色。棕竹丛生挺拔,枝叶繁茂,姿态潇洒,叶形秀丽,四季青翠,似竹非竹,美观清雅,富有热带风光,为家庭栽培最广泛的室内观叶植物。南部地区口丛植于庭院内大树下或假山旁,构成一幅热带山林的自然景观。北方地区可盆栽,大丛林可摆放在会议室、宾馆门口两侧,颇为雅观。如果家里客厅摆放高低错落有致、疏密协调的浅盆棕竹盆景,旁边再配几块山石,更显得玲珑秀丽。
生态价值
消除重金属污染和二氧化碳,棕竹的功能类似龟背竹,同属于大叶观赏植物的棕竹能够吸收80%以上的多种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同时棕竹还能消除重金属污染并对二氧化硫污染有一定的抵抗作用,当然作为叶面硕大的观叶植物,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一般植物所不能企及的消化二氧化碳并制造氧气的功能。
化学成份
叶含肥皂草素(saponaretin)即异牡荆素(isovitexin),甲基原薯蓣皂甙(methylprotodioscin)甲基原棕榈皂甙B(methyl proto-pb),甲基原棕竹皂甙(methyl protorhapissapo-nin)。
地下部分含薯蓣皂甙(dioscin),甲基原薯蓣皂甙(methyl Protedioscin),甲基原棕榈皂甙B(methyl proto Ph)。
参考资料
棕竹.植物智.2014-10-27
棕竹早春的分株繁殖.农业科技.2011-01-30
棕竹如何养护呢?.昌平科普网.2014-08-01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2 09:39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