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腹隼雕
隼形目鹰科隼雕属动物
棕腹隼雕(学名:Hieraaetus kienerii):为隼形目鹰科隼雕属的鸟类,是一种猛禽,体长为50-54厘米,体重732克左右。上体黑色,尾羽暗褐具淡灰褐色横斑;喉、上胸白色具黑色细纵纹,下体余部及腿覆羽栗褐色具黑纵纹。
形态特征
棕腹隼雕为中型猛禽,因为它的头顶具有一个黑色的羽冠,前额、头顶、后颈、以及头侧也是黑色,并且略微具有金属光泽,所以比较容易与其他雕类相区别。上体为黑色,喉部和上胸白色,具少许细的黑色纵纹,其余下体为棕栗色,下胸部具有黑色纵纹,尾羽为暗灰褐色,具暗色横斑,飞翔时在初级飞羽基部可见到一个大的圆形淡色斑。
幼鸟上体褐色具淡色羽缘和黑色中央纹;宽阔的白色眉纹向前延伸,与前额的白色相连结;脸颊和颈侧混杂有黄褐色的白色,并具细的黑色中央纹;尾黑褐色具宽的黑色横斑和窄的淡色尖端;下体白色微缀有黄褐色和少许黑色纵纹。
虹膜暗褐色,嘴铅灰色,尖端黑色,蜡膜黄色,脚和趾为暗黄色。
大小量度:体长500-540毫米;嘴峰33-35毫米;翅♂380毫米,♀405-433毫米;尾228-242毫米;跗蹠79-82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棕腹隼雕栖息于低山和山脚地带的阔叶林和混交林中。
生活习性
大多单独活动,不善鸣叫,经常长时间地站在树上或地面上的草丛之间,有时也在空中飞翔。飞翔时两翅煽动频繁,速度极快而且灵活。主要以鸡类、翠鸟、鸠鸽类、鼠类等动物为食。觅食方式主要通过埋伏在树丛或草丛中,等待动物到来时才突然袭击,有时也在地上奔跑追捕猎物。在林中空旷地方,有时也站在孤立的树上或在上空飞翔,观察和寻找猎物,发现后则突然俯冲而下捕捉。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菲律宾、斯里兰卡、泰国、越南。旅鸟:新加坡。
共分化为2个亚种,中国仅见于海南和云南盈江,属于指名亚种(也有人认为是印尼亚种,或者海南为印尼亚种,云南为指名亚种),其中海南的分布是依据早期文献的记载,在云南为留鸟, 极为罕见。
繁殖方式
棕腹隼雕的繁殖期为从12月中旬到翌年3月中旬。通常营巢于密林中高大乔木的顶部枝杈上,巢的结构庞大而粗糙,主要由枯枝构成,里面垫有新鲜的绿叶蹬。每对通常有2个可供选择的巢,有时用这个,有时用另一个。如果繁殖成功,旧巢还可以使用很多年。通常每窝产1枚卵,卵产在巢中的绿叶上,如果绿叶枯萎了,亲鸟就及时更换成新鲜的。卵的颜色为暗灰白色,有的具有细小的淡红色斑点,也有的斑点较为粗着,有时还具有淡紫色或蓝灰色的底层斑。亲鸟轮流孵卵,护巢性和领域性都很强,特别是在繁殖期间,变得更为凶猛和更为好斗。
亚种分化
(2亚种)
1、棕腹隼雕指名亚种(学名:Hieraaetus kienerii kienerii)分布于印度,尼泊尔和斯里兰卡。
2、棕腹隼雕印尼亚种(学名:Hieraaetus kienerii formosus)分布于 缅甸,中国海南岛,欧洲,印度支那,马来半岛的大巽他群岛,巴厘岛,菲律宾和苏拉威西群岛。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近危(NT)。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濒危物种。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稀有物种。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2023年10月中旬,龙门山迁徙猛禽监测团队在崇州都统岩记录到一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棕腹隼雕,确认为成都市鸟种新纪录。
参考资料
Lophotriorchis kienerii.The IUCN Red List.2014-01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30 15:34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