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褐短翅莺(学名:Locustella luteoventris)为莺科,短翅莺属的一种鸟类。体长11-14厘米,小型鸟类。上体自额到尾,包括两翅表面暗棕褐色;眉纹淡棕,前端不显;颊和耳羽淡棕,缀以白色。下体的颏、喉、腹灰白,有时沾棕色;胸、两胁、肛周和尾下覆羽淡棕褐色。雌雄两性羽色相似。虹膜红褐色或褐色;上嘴黑褐色,下嘴黄白色;脚淡黄白色。
棕褐短翅莺雌雄羽色相似。上体棕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稍淡。眉纹短而不明显、皮黄色或淡棕色,眼周淡皮黄色,在有些标本形成明显的淡皮黄色眼圈;颊和耳
覆羽淡棕色具具淡色或白色羽轴纹;头侧和颈侧较背淡而沾黄。两翅和尾与背相似亦为棕褐色、但尾较暗,
外翈较淡,
内翈较深且具不甚明显的明暗相间横斑,第二枚
飞羽和第十枚飞羽等长。颏、喉、下胸和腹部中央白色或淡灰白色,亦有为黄白色。上胸、两胁、肛周和尾下覆羽棕色或淡棕褐色,尾下覆羽羽缘或多或少沾白色。个别标本颏、喉和上胸具棕褐色斑。
虹膜褐色或黄褐色,上嘴黑褐色。下嘴黄白色,脚肉色或黄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0-18克,♀10-13克;体长♂119-140毫米,♀124-130毫米;嘴峰♂10-12毫米,♀9-10毫米;翅♂49-54毫米,♀50-51毫米;尾♂55-65毫米,♀53-60毫米;跗蹠♂17-21毫米,♀18-21毫米。(注:♂雄性;♀雌性)
主要栖息于海拔390-3000米山地疏松常绿
阔叶林的林缘灌丛与草丛中,以及高山针叶林和林缘疏林草坡与灌丛中。冬季下迁至海拔390-1200米山脚,甚至到山寨庭院的小树丛中。繁殖季节见于海拔1200-3000米高山针叶林和林缘疏松草坡与灌丛中。常隐藏在稠密林下灌丛和草丛中。
留鸟。心胆怯而宁静,常在草、灌丛中窜来窜去,非常隐蔽,偶尔发出低微的叫声,只闻其声,不见其影。繁殖期间雄鸟有时亦站在灌丛和草丛顶端鸣唱,但鸣声甚低弱,似昆虫鸣叫。
陕西(周至、佛坪、留坝)、甘肃(徽县)、贵州(绥阳、榕江)、西藏(拉萨、昌都地区西南部)、四川(中部宝兴、峨眉至西北部西昌)、云南(西部及西部)、河南(罗山)、湖北、湖南、安徽(黄山)、福建(武夷山)、山东(
留鸟)。
繁殖期4-7月。通常营巢于距地面1米高的草丛和灌丛中。巢呈深杯状或半球形。主要由枯草茎、草叶等构成,内垫以细草茎、须卷等。巢高约12厘米,外径7.5厘米,内径6.3厘米,深5厘米。通常每窝产4枚卵,有时3枚,极少为5枚。卵多为钝卵圆形,白色至淡粉红色,缀以浅红褐斑点或块斑,尤以钝端密集。卵的大小为16.9-19.9毫米×13.5-15.2毫米。雌雄亲鸟共同负责轮流孵卵和育雏工作。孵化期12-13天。雏鸟晚成性。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