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颈曲嘴鹪鹩
雀形目曲嘴鹪鹩属动物
棕颈曲嘴鹪鹩(学名:Campylorhynchus rufinucha):属小型鸟类。嘴长直而较细弱,先端稍曲,无嘴须。鼻孔裸露被有鼻膜。翅短而圆,初级飞羽10枚。尾短小而柔软,尾羽12枚。跗蹠强健,具盾状鳞,趾及爪发达。羽被柔软厚密,为褐色或灰色,翅膀和尾巴有黑色条斑。喜欢居住在潮湿的地方,在森林下部活动,主要以昆虫蜘蛛为生。分布于美洲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和尼加拉瓜。
外形特征
棕颈曲嘴鹪鹩是一种鸣禽,身长15-19厘米,体重36克。成鸟具醒目的黑冠,肩栗褐色布满黑色和白色的对比纵向条纹,背部是中等棕色,比咖啡色略浅。双翼呈深灰色、浅黄色和红色。有外螺纹,尾巴覆有褐色。尾部羽毛黑底上有三道白色斑纹。中央尾羽为灰褐色,有5或6条波纹。白眼眉十分粗宽,从鸟喙到耳后覆盖直到后脖颈。眼先和眼睛均是黑色;耳羽灰白色;下巴和喉咙显示白色色调;胸部白色有深褐色点斑;脸颊苍白色;腹部为浅黄色;虹膜是红褐色;嘴蓝黑色;脚蓝板岩色。
嘴长直而较细弱,先端稍曲,无嘴须,即有也很少而细。鼻孔裸露或部分及全部被有鼻膜。翅短而圆,初级飞羽10枚。尾短小而柔软,尾羽大多12枚,亦有8或10枚者。跗蹠强健,具盾状鳞,趾及爪发达。
栖息环境
栖息地仅限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如适应仙人掌生存的环境、农场附近、被遗弃的牧场。在海拔800米到1200米的范围均有分布。
生活习性
栖止时,常从低枝逐渐跃向高枝。在森林和灌木丛的地面落叶间寻找食物,非常谨慎,尽管可以经常听到它们的鸣叫声,鸣声清脆响亮,但不容易观察到。它们通常以家庭组成小群,有时也与其他的鸟类混群。完全定居。喜欢将它的尾巴翘到背上,几乎和头部一样高。性活泼,见人临近隐匿起来。栖止时,常从低枝逐渐跃向高枝。取食无脊椎动物、蜘蛛纲、鳞翅目、甲虫幼虫、蜈蚣,也摄取植物果实,其中有浆果。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美洲哥斯达黎加西北海岸、尼科亚半岛、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科利马恰帕斯韦拉克鲁斯州瓦哈卡州)、尼加拉瓜)。
亚种分布
繁殖方式
雌鸟和雄共同营巢,巢20至25厘米大小。用草,秸秆和植物纤维、羽毛等物交织而成,呈深碗状或圆屋顶状。通常放在仙人掌,灌木丛中,位于离地面约1.5至10米高空。这些卵白色或浅黄色,有棕色、黑色或淡紫色的大小斑点。每次产4至5枚卵。双亲共同喂养雏鸟。产卵期在3月至7月,高峰期是4月至6月。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4 23:09
目录
概述
外形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