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颈雪雀(学名:Pyrgilauda ruficollis)是雀科,雪雀属的一种动物。体重15-34克,体长125-161毫米。是一种中等体型的褐色雪雀。体形稍小于白雪雀,眼先黑色,脸侧近白。雄雌同色。成鸟头部图纹特别,髭纹黑,颏及喉白,颈背及颈侧较所有其他雪雀的栗色均重,覆羽羽端白色。幼鸟色较黯淡,但较淡栗色的耳羽已可见。青海亚种较色淡,上体近灰而略沾皮黄色。虹膜褐色,嘴黑色或偏粉色,脚黑色。
棕颈雪雀雌雄羽色相似。成鸟眼先黑色,具明显的贯眼黑纹;
耳羽棕黑色;额灰白色,中央较深;头顶暗灰褐色,枕部及后颈棕褐色,颈侧棕色延至前胸两侧;背部暗褐,具较明显的黑褐色羽干纹;尾上
覆羽褐色,除中央一对尾羽黑褐色外,其余尾羽黑褐色并具灰白色的次端斑;小覆羽和初级覆羽黑褐具白灰色羽缘;中覆羽和大覆褐色,羽缘沾棕;
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黑褐色,各羽外具白色羽缘并沾棕,内具不同大波折次端白斑;腋羽白色,颊、喉亦白,后者具2条分开的黑褐色纵纹;胸和腹部灰白色,两胁沾棕;尾下覆,羽端沾棕。
大小量度:体重♂15-32克,♀15-34克;体长♂130-161毫米,♀125-153毫米;嘴峰♂10-12毫米,♀10-13毫米;翅♂81-93毫米,♀83-93毫米;尾♂50-65毫米,♀50-64毫米;跗蹠♂20-22毫米,♀20-23毫米。(注:♂雄性;♀雌性)
留鸟。繁殖季节多成对活动,其他季节常集小群活动,且随季节的弯化,亦可作不大的垂直迁徙。在地上活动,也出入于鼠兔洞穴中,善奔跑跳跃,行动敏捷,飞行快而有力,但每次飞行距离不远,约20米左右,很少超过50米。飞行高度离地面约5-20米,喜站在较高的突出的石头和岩石上鸣叫,尤其是繁殖期间,鸣声似不断的重复的“duuid”或“dooid”声,见人时则发出“Jie Jie Jie”的警戒声。夏季栖息环境较为稳定,活动范围也相对较小,秋冬季活动范围较大,亦作小的垂直迁徙。
主要蝗虫、甲虫、象鼻虫、伪步行虫、步行虫等昆虫为食,也吃草子、果实、种子、叶芽等植物食物,也吃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夏季主要以昆虫为主,秋、冬季则以草子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主。
在中国境内二个亚种均有分布:青海亚种分布于中国青海祁连山西段党河南山。指名亚种分布于新疆、四川、西藏、青海;包括祁连山东部,青海湖以南山脉,柴达木盆地南缘都兰,以至青海南部杂多和玉树等地。
繁殖期5-8月,5月初开始营巢,巢多筑在墙洞、土岩、或鼠兔废弃的洞内,雌雄鸟都担任营巢工作。巢外层为干草,里层有羊毛、羽毛。卵纯白色,无斑,大小为21毫米×16毫米,卵重2.5克。雏鸟晚成性。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