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黑锦蛇
游蛇科锦蛇属爬行动物
棕黑锦蛇(Elaphe schrenckii)是游蛇科、锦蛇属爬行动物,又名松花蛇、黑乌松、黑松、乌虫、黑蛇、黑颈锦蛇、黑脖子蛇等。体型粗大长圆。头背青黑色,自眼后至口角具黑色纹,上下唇鳞及头颈腹面锦黄色;体背前段棕黄色,向后逐渐变棕褐,鳞片闪光,自颈部以后具灰黄至土黄色横斑,后段至尾背横斑明显,横斑斜向排列,在两侧作不规则分叉,以至前后斑相连;腹鳞及尾下鳞锦黄色,无斑纹。上颌齿13~14枚;半阴茎不分叉,外翻呈柱状,远端为扁褶型萼区,中部刺区,近基部有两枚较大的刺,基部裸区。
动物学史
关于棕黑锦蛇的种下分类,坡普(Pope)1935年主张将中国关内及内蒙赤峰所产的定为非模亚种Elaphe schreckii anomala (Boulenger);采自中国东北的东北部、朝鲜和西伯利亚的为模式(指名)亚种Elaphe schrenckii schrenckii Strench。这样,吉林和黑龙江两省所产的属于模式亚种(指名亚种)。辽宁所产的绝大多数为非模亚种,极少量模式亚种。
两个亚种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成体的色斑上:非模亚种上下唇鳞后缘只有细线状黑边,于体后段和尾部背面有明显的斜行灰黄色横斑,体前段的横纹不明显。而模式亚种背面的横斑较规则,从颈后至尾部都有黄色窄黄斑与黑色宽底色相间,十分醒目,上下唇鳞后缘黑色部分占鳞片的1/2。
但未采用以上分类方式。
形态特征
体全长1300~1600毫米,系中国东北的大型蛇。成体色斑与幼体差异很大。成体头体背棕黑色,以黑为主,鳞被闪光。自颈至尾约有22~28个黄色窄横斑,横斑宽1~2个鳞列,斑间隔占8~12鳞列。上下唇鳞黄或乳白色,各鳞片后半部为黑色。腹面额部稍黄,余者均为乳白或灰白色,杂有明显的黑斑。幼体色斑与赤峰锦蛇的幼体颇相似,所不同有是体色较黑,具白色横斑;头背白斑纹更明显;腹面灰色,具明显的黑白相间的大斑点,有的排列成棋盘格。
颊鳞1,吉林1雄右侧2片;眶前鳞1,部分标本有1小的眶前下鳞;眶后鳞2;颞鳞2(3)+ 3(2,4);上唇鳞8,3-2-3式,少数7,2-2-3式,吉林1雌左侧9,4-2-3式;下唇鳞9~11,前4~5片切前颔片;背鳞23(21、22、24)-23(21、22、20、19、24)-19(18、17),中央17~21行有微弱起棱,体后段起棱较为明显;雄性腹鳞203~222,平均208片,雌性210~224,平均214片。肛鳞二分,尾下鳞双行,雄性58~76,平均67对,雌性54~69,平均63对。
据报道(张服基等,1984:29)该蛇雄性半阴茎不分叉,伸延至第19对尾下鳞处,外翻呈柱状,远端为扇褶型萼区,中部刺区,具刺60余枚,近基部有2枚较大的刺,基部裸区。
上颔齿13~14枚。
近种区别
生活习性
棕黑锦蛇生活在平原、山庄、丘陵、塘边、桥下、林边、田园地、柴草垛、破旧房屋,乃至住宅的屋顶。善攀树,以鼠类为食,也能吃鸟类和鸟卵,成蛇每次可吞鼠4~5只,最多可达9只,是灭鼠能手;个体大,鳞片闪光,性驯良,不主动袭击人,但捕捉时也有张口扑咬的动作,繁殖期的雌蛇特别凶。
分布范围
棕黑锦蛇分布在中国东北部(黑龙江、吉林、辽宁、浙江、江苏等省)、朝鲜、韩国以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在俄罗斯,其分布从普里莫尔斯基边疆区和哈巴罗夫斯克地区向西延伸至阿穆尔地区的小基尔甘山脉,向北延伸至Komsol的k-ra-Amure。蒙古存在一个单一的记录,来自大基尔干山脉的西部。
繁殖方法
在中国吉林和黑龙江,棕黑锦蛇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产卵,每产12~21枚(也有6枚的),卵重量 18.2~28.1克,大小为(41~63)毫米×(28~30)毫米,孵化期45~62天,于9月间孵出,在孵化过程中,卵重平均增加5.7克,卵的长径平均增加0.6毫米,宽径平均增加3.2毫米。
仔蛇具卵齿,自露头至产出时间最长达72小时以上。仔蛇出壳即爬行,脐带擦落,脐孔闭合,脐孔位于肛前第29~32腹鳞处。一般于产后第11~13天第一次蜕皮,最早于第3天,最晚于出生20天以后蜕皮。仔蛇体重7.4~17.9,平均13.4 克,体全长271~354毫米,平均325.8毫米。仔蛇取食量大,一次可取食2~10 克,平均6.6 克,取食频率高,所以生长发育较快。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棕黑锦蛇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在中国,辽宁与黑龙江省均将其列入该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3.1——无危(LC)。在韩国,棕黑锦蛇(Elaphe schrenckii)被列为国家濒危物种。
种群现状
这是一个常见的物种。据估计,中国约有3300000只个体(中国国家林业局,2009年)。总体而言,该物种似乎没有受到重大威胁,也没有任何严重的灭绝风险(Ananjeva等人,2006)。
致危因素
在其范围内的部分地区,人们的捕捉可能是一种威胁。在韩国农村地区,它受到与现代化相关的栖息地丧失和退化的威胁,包括用不合适的混凝土基底替换溪流沿岸的岩石河岸,据报道,受影响地区的数量大幅下降(Lee和Park,2011年)。虽然初步证据表明,韩国的迁移动物可以在迁移到保护区后存活下来(Lee和Park,2011年),但这项研究发现,在迁移后的无线电追踪个体中,表观死亡率很高(11只中有6只),并表明迁移动物利用了宿主地的次优栖息地,可能影响其长期生存能力。
在中国,因体型较大,可食用,制药,皮可制工业品,故大量被捕杀,野生类已列为濒危物种。
主要价值
系中国东北大型蛇种,人工养殖具有经济用途。以鼠类为食,对灭鼠害有利,应列为保护动物,禁止滥捕滥杀。需要加强人工驯化饲养繁殖研究,使野生转化为家养,以利于合理开发利用。
注:棕黑锦蛇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未经批准私自捕捉、饲养是违法的。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9 20:23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