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脉蕨属(学名:Schellolepis (J. Sm.) J. Sm.)是
水龙骨科的一个属,叶为一回羽状,光滑或仅具短毛;叶脉分离或网状,网眼有单一不分叉的内藏小脉。孢子囊群圆形或椭圆形。
形态特征
附生植物。植株中等大小。根状茎长而横走,具网状中柱,密被粗筛孔状鳞片;鳞片长披针形,棕色至暗棕色,基部阔而盾状着生,向上渐狭;鳞片脱落处根状茎光滑而被白粉,白粉脱落后根状茎呈黑绿色。叶远生,有长柄,叶柄基部以关节着生于根状茎上;叶片大,椭圆形,奇数一回羽状;羽片多数,彼此分离,其基部以关节着生于叶轴上,披针形或线形,边缘有锯齿或缺刻,草质。叶脉明显,在侧脉之间小脉连结成2-3个网眼,各有分离的内藏小脉一条,内藏小脉出自下侧的侧脉,网眼以外的小脉分离,或有时形成1个不具内藏小脉的网眼。孢子囊群圆形,在羽片中脉两侧各1行,生于靠近中脉的1行网眼的内藏小脉顶端,通常多少陷入于穴孔内并在叶表面略形成乳头状突起,幼时有隔丝;隔丝伞形,具粗筛孔,边缘有粗牙齿,早落;孢子囊的环带由12个增厚细胞组成;孢子椭圆形,具透明的周壁,外壁具小疣状纹饰。染色体基数x=37。
产地分布
约20余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中国有2种,分布于云南和海南。
下级分类
1、棱脉蕨Schellolepis persicifolia (Desv.) Pic. Serm.
附生植物。根状茎长而横走,粗约5-7毫米,幼时密被鳞片,老后鳞片易脱落,鳞片卵状披针形,长3-4毫米,宽1.5毫米,深棕色,顶端渐尖,边缘有齿。叶远生;叶柄长约30-40厘米,粗约3-4毫米,禾秆色,除最基部密被与根状茎上相同的鳞片外,向上光滑无毛;叶片一回羽状,阔披针形,长可达1.5米,宽可达40厘米;羽片10-30对,斜展,下部的羽片相距约4-5厘米,柄长5-6毫米,狭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1-2.5厘米,基部楔形而略偏斜,顶端长渐尖,边缘有锯齿和软骨质,顶生羽片与侧生羽片同形。叶脉网状,中脉明显,中脉两侧各具2-3行网眼,内行网眼具内藏小脉。叶草质或近革质,干后黄绿色,两面光滑无毛。孢子囊群圆形,着生于内藏小脉顶端,在羽片中脉两侧各1行,位于中脉与边缘之间,在叶片背面凹陷,在叶表面呈乳头状突起。
产海南 (保亭、尖峰岭、吊罗山) 。附生树干上,海拔700-1000米。分布于印度东北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几内亚岛及太平洋岛屿。模式标本采自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
2、
穴果棱脉蕨Schellolepis subauriculata (Blume) J. Sm.
附生植物。根状茎长而横走,粗约6-8毫米,密被鳞片,鳞片脱落处露出白粉;鳞片狭披针形,深棕色,顶端毛状,边缘有细齿。叶远生;叶柄长约25-35厘米,禾秆色或深禾秆色,除最基部被与根状茎上相同的鳞片外,向上光滑无毛;叶片一回羽状,披针形,长约80-100厘米,宽约30-40厘米;羽片约30-40对,下部近对生,上部互生,披针形,长约14-20厘米,宽约2厘米,基部心形,两侧或上侧耳状扩大并覆盖叶轴,顶端渐尖,边缘有粗锯齿。叶脉网状,中脉粗壮,侧脉和小脉纤细,在中脉两侧各具2-3行网眼。叶草质,干后黄绿色,叶轴和羽片中脉基部疏被棕色毛状小鳞片,叶片幼时疏被柔毛,老时近光滑。孢子囊群圆形,在羽片中脉两侧各1行,生于内侧网眼内的内藏小脉顶端。
产云南南部 (景洪、勐腊) 。附生树干上,海拔500-1300米。分布于越南、老挝、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几内亚岛、澳大利亚东北部 (昆士兰) 及太平洋岛屿等。模式标本采自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