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每种植物
通常都有很多个体,它们分别分布在一定的地域上,这个地域就是该种植物的分布区。分布区的土壤成分、气温变化决定了植物的适应性,也就是植物的类别。
地球上的每种植物的个体通常都有很多个体,它们通常都分布在一定的地域上,这个地域就是该种植物的分布区。例如我国的特有种类油松就分布在东至沈阳,西至贺兰山、北至阴山、南至四川北部的地域内,这个地域就是油松的分布区。任何级别的植物分类单位(科、属、种)都有相应的分布区,例如侧柏属仅分布于中国东部。研究科、属的分布区要以种的分布区为基础。所以植物分布区研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种的分布区。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任何一种植物在其分布区内并非布满整个分布区,各种植物在分布区内布满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植物布满的程度取决于适宜生境重复出现的频率、植物种的生态习性、形成集群的能力、与其它种类竞争的能力以及历史因素。
由于受历史因素和现代环境因素的影响,植物的分布区呈现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就分布区的大小来说,可以分为
广域分布和狭域分布两种类型。前者的分布区广阔,通常遍及各大洲,后者的分布区只限于局部地区,但二者的划分没有绝对的界线。水生植物和一些杂草通常属于广域分布。普遍分布于整个世界或者几乎遍布世界的种类称为
世界种,但这种世界种的分布范围也只是相对的,世界种的数目也极为有限,面积占地表一半的种数不到100种,占据地表1/4的种数也不超过200种。如大车前(Plantago major)是比较典型的世界种,它分布于除撒哈拉和澳大利亚中部沙漠以外的几乎所有地区,有一些植物的分布区非常狭窄,如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只分布于广西龙胜、四川金佛山和湖南城步等地。
分布区的形状多种多样,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或为连续分布,或为间断分布。其边界或与一定的自然地理区的边界相吻合,或以山脉、河流作为边界。气候、地形、土壤、生物和人为活动等因素对于植物分布的影响在第三章已有详细论述。除了以上因素外,历史因素也影响到植物的分布区。我们经常能发现一些与现代的环境条件不相一致的植物种类,如分布于新疆喀什的
矮沙冬青(Ammopipthanthus nanus)以及分布于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
蒙古沙冬青(A. mongolicum)是亚洲中部仅有的常绿灌木,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很不一致,原因是这一地区以前处于古地中海的边缘,上述两种常绿灌木是以前残留下来的。
点图法:是绘制任何形状分布区的基本方法,即将植物种的每个已知分布地点用点或小圆圈标绘在空白地图上,这种点和小圆圈的总体既表示了分布区的总轮廓,又表示了该种植物的实际分布地点。
周界法:又称轮廓法。把点图上外围的点连接起来,即得出分布区的轮廓,推测部分用虚线表示。有时在轮廓内加绘各种线条,可以突出分布区的轮廓,或者在同一张图上表示不同种类的分布区。对于分布区较广的种类,使用该方法比较合适,一般与点图法结合使用。
分布中心通常用于分析科和属的分布区结构。多种属的分布区内部如果出现若干种的分布集中现象,其中种数最丰富的地区被称为该属的
分布中心或
多样性中心。但分布中心也可能超过两个。科的分布中心则更复杂。
分布区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型:连续分布区和间断分布区。分布区是一个完整区域的,称为
连续分布区。如果某一植物分类学单位(科、属、种)占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分离的区域,并且它们之间不可能凭借现有的自然因素来传播种子,其分布区称为
间断分布区。
连续分布区和
间断分布区的本质区别在于连续分布具有生态意义上的连续,区内不同地域通过花粉和种子的传播互相联系,而间断分布区在不同的分布地点不能凭借现有的自然条件来传播花粉和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