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脱出症(Spinal disc herniation,或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又叫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医学上用来描述脊髓上的椎间盘纤维环变性破裂,从而导致髓核移位且超出范围损害周围部位的一种综合症。
椎间盘脱出症是通常由于年龄因素导致
纤维环退化,创伤、轻度损伤以及拉伤均是其影响因素。在自然环境中,通常是在后纵韧带(英语: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向
椎管后外侧脱出。这种椎间盘的脱出可能会导致引起炎症的化学介质释放,即使在没有神经根受压的情况时也会引起剧烈疼痛。
通常椎间盘脱出症发生前已经有椎间盘突出,但其最外层纤维环仍完好以阻止椎间盘的进一步脱出,但椎间盘在受压的情况下会突然突出。相比椎间盘脱出症而言,它的髓核没有脱出外层。
膨隆型纤维环部份破裂,表层完整,髓核向椎管局限性隆起,而表面光滑。突出型纤维环完全破解,
髓核凸向椎管,表面高低不平。脱垂游离型破裂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或碎片。
物理治疗适用于年轻、初次发作或病程短的患者,休息后可缓解,且无椎管狭窄。也可使用穴位贴敷疗法做辅助治疗,配合中药药膏治疗可有效缓解。需绝对卧床休息3周,3周后可带腰带起床活动,3个月内不可做大幅伸腰动作,持续牵引2周或理疗推拿。服用止痛药背部局部注射药物于硬膜外注射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来缓解发炎作用。
椎间盘为脊柱上下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由纤维环和髓核组成:覆盖椎体上下缘的薄层透明软骨板称终板。两层终板之间,外周为纤维软骨和胶原质组成的纤维环,中央是弹性胶浆样的髓核。各个椎体之间由众多韧带连结,在椎间盘隙处与椎间盘和椎体边缘紧密相连,但在静脉部位与椎体表面的连结较为疏松,特别是后纵韧带。椎管的前外部分为侧隐窝,侧隐窝的前壁是椎间盘和椎体后缘,内有腰神经根。正常前后径应当大于3mm,小于2mm则认为狭窄。腰段硬膜囊前方脂肪较多,由于脂肪的衬托,CT平扫即可清楚显示硬膜囊、脊髓以及椎间盘的关系。腰部椎管多呈卵圆形及三角形,前者无侧隐窝,后者有较浅的侧隐窝,椎管容积较之下腰椎管大,硬膜囊内神经组织较多,硬膜外脂肪很少,而神经根向前外下倾斜,越往下倾斜度越大,长度越长。硬膜外前间隙很小。由于神经根短,邻近或处于腰骶膨大,稍有椎间盘突出,即对脊髓形成明显压迫。因此,高位腰椎间盘突出后压迫较多神经组织,出现神经损害程度较重,且定位体征不明确。
椎间盘突出程度与椎管狭窄程度并不呈正比,椎管狭窄程度受疝出物大小、硬膜囊大小、韧带厚度、关节肥大和椎间盘膨出等因素的影响。由于脊柱侧弯和曲度过大,使扫描层面与椎间盘因受到平扫CT机扫描范围的限制,可能造成误诊。但近年来随着螺旋CT容积扫描的运用,可以有效克服这些缺点。可见,CT尤其是螺旋CT扫描可以清晰显示腰间盘突出症疝出物的形态、大小和程度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的类型;还可以清晰显示各种并发症和准确评估椎管狭窄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可信的依据,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