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sunviroidae类病毒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单链RNA病原体。它比病毒要小,且没有典型病毒所有的蛋白质外壳。类病毒为严格寄生物,专一性很强,通常感染高等植物,并整合到植物的细胞核内进行复制。类病毒通常通过种子或花粉传播而椰子死亡类病毒就是出现在椰子植物上和病毒。
寄 主:
油棕(Elaeis guineensis)、
椰子(Cocos nucifera)、
槟榔(Areca catechu)、吕宋棕榈(Coryphaelata)、马尼拉棕榈(Adonidia merrillii)、
散尾葵(Chrysalidocaprus lutescens)、王棕榈(OREOdoxa regia)等。
早期叶片上产生小的、形状异常的亮黄或桔黄色斑点,并随叶令增长而扩大,愈合成大的条纹状斑块,老叶出现黄化和斑驳。晚期叶子变小、减少,嫩叶易碎,最后只有几片直立的叶子,随之整个树冠死亡。病树花期推迟,花序变短呈圆形,花败落,不结果。在叶片上出现症状1年左右,有的坚果比正常小些,但数量增多,果实呈圆形而不呈正常的三角形,随病情加重,
果实变小,并且伸长或变形,挂果量减少,甚至不挂果,许多果破裂。感病树从出现症状到死亡历时大约8~15年,症状变化和品种有关。
环状和线状,核酸为单链
核糖核酸SSRNA,以单体和二聚体共价联结的环状或线状分子存在。长核酸形式是两个短核酸形式的二聚体类型。分离物的结构与病程有关,病害症状出现前在嫩叶中观察到单体,随病害发展出现二聚体。
应用双向电泳法可有效地检测此种类病毒。第一向电泳是利用分子量的不同将
类病毒与
寄主核酸分开,第二向电泳是在变性条件下把类病毒的环状和线状分子分开(环状分子比线状分子跑得慢),从而确定有无类病毒。银染色技术的应用,将电泳检测灵敏度提高到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方法的水平。
一类是
RNA探针,即利用纯化的类病毒作RNA未端标记,进行RNA-PNA杂交,这种方法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制备出探针,但制备量少,一般不用此法。另一类是
cDNA探针,这是将椰子死亡类病毒RNA先逆转录成与之互补的DNA(cDNA),然后再标记成为cDNA探针,只需少量RNA就能制备出大量探针。现在一般用此方法,探针的标记可以用同位素,也可以用非同位素,只要在样品中含有与探针互补的核酸则呈阳性检测结果。
人工接种的椰子幼苗,在心叶以下至少有3处嫩叶出斑点,同时植株生长变慢,叶子变小,新生叶减少,到预定的结果期不结果。槟榔(Arecacatechu)、高行李叶椰子(Corypha elata)、马尾拉棕榈(Adonidia merrilli)、油棕、散尾葵(Chrysalidocarpus lutescens)和王棕榈(Oreo-doxa regia)等,人工接种后,其嫩叶褪绿或出现桔红色斑点,由于潜育期太长(2~4年)很少有人用此方法。
椰子死亡类病毒是中国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中规定的二类危险性病毒,应严格限制从疫区引进椰子种苗。必须引进的种苗,需由输出国出具
检疫证书,引进后在隔离检疫圃试种2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