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皇城城址
湖北省襄阳市境内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楚皇城城址,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郑集镇皇城村,为东周时期楚国故城遗址,是楚文化及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遗址。
历史沿革
1956年,楚皇城城址被调查发现。
2001年,为配合宜城市政府制定楚皇城遗址的保护方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宜城楚王城遗址作了一些调查、勘探和试掘。
2017年3~7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宜城市博物馆联合对楚皇城城址北城墙及护城河进行了解剖,基本确定楚皇城城墙年代上限为战国早期,下限一直延续到汉代。
遗址特点
楚皇城城址面积约2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3米,城址分为外城和内城。
外城呈不规则长方形,城墙周长6420米,其中西城墙长1840米,南城墙长1500米,北城墙长1080米,东城墙最长,为2000米。城墙系用土筑,经夯实而成。仍高出地面2米不等。城墙四周现存缺口6处,有4处被当地人称之为城门,即东门、大小南门和北门。其余2处位于东城墙上,1处位于东城墙的南端。
内城城址采用大小城套筑,大城为廓,小城为城。小城位于大城的东北隅,面积约有38万平方米,其地形高出大城3米左右,被当地群众称之为“紫禁城”,即“宫城”。传说是楚王的宫殿所在地;烽火台,又名观楼子,在南城墙与东城墙的交接处,地势高于东墙地南墙,传说是望台;金银冢,在城内南部,距南城墙约200米,地表封土高达6.5米;晒金坡(又名散金坡),在城内南部偏东的一个高坡上,传说是楚王晒金的地方;白龙池在城内的西南角,地势低于四周,为一洼地。
文物遗存
楚皇城城址出土文物千余件,按其质地分类,有铜、陶、铁、金、玉、石等。按其用途分类,有青铜礼器、陶礼器、日常生活用器、车马器、货币、玺印、兵器及生产工具等。所出文物,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魏晋时期,以东周至秦、汉时期的文物为大宗,如春秋早期窃曲纹铜方壶、战国早期弦纹带流铜鼎、战国晚期错金嵌玉鳖形铜带钩、战国郢爰、战国楚蚁鼻钱、秦半两、西汉时期“中左偏将军”铜印、东汉晚期“汉夷邑君”铜印等。
文物价值
楚皇城城址一直是探索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在楚文化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有着较高的文物价值和社会价值。
历史文化
楚皇城始建于东周时期,东汉时仍然沿用此城,又加筑了内外护坡,东汉以后弃用。五代时,因避后梁太祖朱温父朱诚之讳,改“城”为“墙”。明清时期,因音近而讹“墙”为“襄”,复加一“城”字,遂称“故襄城”。清乾隆《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七十·襄阳府古迹”条又将其写为“楚王城”。当地百姓俗称“皇城”,故现名“楚皇城”。
保护措施
1981年11月,楚皇城城址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楚皇城城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楚皇城城址及周围一定范围。四至:东至宜岛大沟西边沿,西至郑集镇政府西围墙一线,南至南门口自然村北边沿一线,北至八支渠。
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四至为界,四周向外延伸300米。东至东经112°25′31″北纬31°39′12″,西至郑集至红星村中大路东边线,南至南门口自然村南边沿一线,北至汤家岗自然村北边沿一线。
旅游信息
楚皇城城址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郑集镇皇城村。
自驾:从襄阳市出发经檀溪路—隆中大道—二广高速—楚都大道—乌海线—宜璞孔路—楚皇城城址。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5 22:4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遗址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