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石刻,江苏省苏州市不可移动文物。
基本情况
《楞严经》起源印度,由唐代中印度梵僧般刺密帝从广州光孝寺诵出,乌苌国僧人弥伽释迦译语,房融笔受,罗浮山南楼寺僧人怀迪证义。但学术界有人认为此系国人所作,委托从印度传人。《楞严经》共分十卷,全文六千七百余字。佛教界人士认为,此经可助人智解宇宙之真相,被赞为统摄佛教经论之指南,是中国传统佛教经典之一。
《楞严经》石刻是一部保存完整的石刻经卷,刻于明崇祯年间。原由光福下绞狮林寺珍藏。寺废,1976年移置光福司徒庙。刻石原八十四方,今缺一方,乃记录捐助者姓氏之石。每方碑石长八十七至九十二厘米,宽三十一至三十二厘米。经文由当时娄东王时敏率佛门弟子张炳樊、张鲁唯、顾锡畴、顾同德等十一人书写,苏州刻石名家章懋德斋镌刻,字迹匀称精正,刀法有力,极具艺术价值。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赐额。
历史沿革
石刻刻成于明崇祯年间。1976年迁至司徒庙。1986年公布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情况
保存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