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属(学名:Ulmus L.)是榆科的一个属。通常为乔木,主要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生长。一般高约25米,树皮粗糙。榆树的叶呈椭圆形或椭圆状波针形,叶长2-8厘米、宽1.5-2.5厘米,两面叶面无毛,或背面脉腋有毛。叶侧脉有9-16对,叶缘为重锯齿,稀单锯齿。叶柄长约2-10毫米。榆树在早春发叶前先开花,花呈簇状生成聚伞花序,花被钟形,开4-5花瓣,每朵花有雄蕊约4-5条。翅果近圆形或宽倒卵形,长约1.3-1.5厘米,果皮表面无毛,顶端凹缺。内藏种子,近翅果中部,很少接近凹缺处;果柄长约2毫米。
植物学史
起源
榆属植物最古老的化石记录可追溯到亚洲、欧洲和北美的古新世。通过对果实化石记录的研究,推断窄翅果的长序榆组(Sect. Chaetoptelea)是榆属中较早演化的分支。而在渐新世后榆属宽翅果世系迅速多样化。榔榆组(Sect. Microptelea)分布在北美和东亚,最早的化石记录是渐新世早期,来自北美洲。榆组(Sect. Ulmus)广泛分布在北半球,最早的果实化石也是渐新世早期,来自北美洲。长序榆组(Sect. Chaetoptelea)分布在北美和亚洲,其最早的化石记录是始新世早期,产于北美和东亚。在始新世,东亚和北美之间榆属植物的区系交换就已经通过白令陆桥存在了。在新生代,北大西洋和白令陆桥仍在为榆属植物提供重要的扩散走廊。
分类
1980年傅立国确认该属下不设亚属而直接分为5个组。关于榆属各组的系统排列。根据外壁纹饰类型等花粉形态学特征,一般认为榆属花粉与地史上的化石花粉三孔脊榆粉、克氏脊榆粉、小榆粉和波形榆粉有联系。在地史上,这些化石花粉早期多为3孔和4孔,体形较小,后来才出现5孔、6孔体形较大的类型。因此认为榔榆组(绝大多数为4孔花粉,很少5孔花粉,不存在6孔和7孔花粉;花粉体形较小)在演化上是较原始的类群,应排在先出的位置。依此原则排列的结果与Schneider(1916)的系统排列基本一致。
长序榆组(Sect. Chaetoptelea)原有3种,仅分布于北美,开始由Liebman(1851)确立为属Chaetoptelea Liebm. ,后来Schneider(1916)将其降格为榆属一组。而Sweitzer(1971)从解剖学研究支持单立为属,但Zavada(1983)对榆科17属的代表种(包括北美产的长序榆组成员)的花粉形态研究认为,长序榆组仍应排在榆属之下。傅立国等(1979)发现了产于中国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的长序榆组新成员——长序榆。至此,证实长序榆组为东亚一北美间断分布,为研究北美和东亚植物区系提供了依据。通过对长序榆花粉形态的观察,结合东亚榆亚科诸属花粉形态的研究,支持傅立国(1980)将长序榆作为榆属一个组,并置于睫毛榆组之前的安排。
形态特征
乔木,稀灌木;树皮不规则纵裂,粗糙,稀裂成块片或薄片脱落;小枝无刺,有时(常在幼树及萌发枝上)具对生扁平的
木栓翅,或具周围膨大而不规则
纵裂的
木栓层;顶芽早死,枝端萎缩成小距状残存,其下的
腋芽代替顶芽,
芽鳞覆瓦状,无毛或有毛。
叶互生,二列,边缘具重锯齿或单锯齿,羽状脉直或上部分叉,脉端伸入锯齿,上面中脉常凹陷,侧脉微凹或平,下面叶脉隆起,基部多少偏斜,稀近对称,有柄;托叶膜质,早落。花两性,春季先叶开放,稀秋季或冬季开放,常自花芽抽出,在去年生枝(稀当年生枝)的
叶腋排成簇状
聚伞花序、短聚伞花序、总状聚伞花序或呈簇生状,或花自
混合芽抽出,散生(稀簇生)于新枝基部或近基部的苞片(稀叶)的腋部;
花被钟形,稀较长而下部渐窄成管状,或花被上部杯状,下部急缩成管状,4-9浅裂或裂至杯状花被的基部或近基部,裂片等大或不等大,膜质,先端常丝裂,宿存,稀裂片脱落或残存;雄蕊与花被裂片同数而对生,花丝细直,扁平,多少外伸,
花药矩圆形,先端微凹,基部近心脏形,中下部着生,外向,2室,
纵裂;子房扁平,无柄或有柄,无毛或被毛,1室(稀2室),花柱极短,稀较长而2裂,柱头2,条形,柱头面被毛,
胚珠横生;
花梗较花被为短或近等长,稀长达二至数倍,被毛,稀无毛,基部有1枚膜质
小苞片,花梗与花被之间有关节;花后数周果即成熟。
果为扁平的翅果,圆形、倒卵形、矩圆形或椭圆形,稀梭形,两面及边缘无毛或有毛,或仅果核部分有毛,或两面有疏毛而边缘密生睫毛,或仅边缘有睫毛,果核部分位于翅果的中部至上部,果翅膜质,稀稍厚,常较果核部分为宽或近等宽,稀较窄,顶端具宿存的柱头及缺口,缺裂(柱头)先端喙状,内缘(柱头面)被毛,稀花柱明显,2裂,柱头细长,基部无子房柄,或具或短或长的子房柄;种子扁或微凸,种皮薄,无
胚乳,胚直立,子叶扁平或微凸。
产地生境
该属分布于北半球,主产北温带,向南可分布到喜马拉雅山、缅甸、老挝、越南及墨西哥。在中国分布遍及全中国,以长江流域以北较多。另引入栽培3种。榆属各种榆树均为喜光树种,根系发达,耐旱力强,不耐水湿,对土壤要求不严,喜土壤湿润、深厚、肥沃的立地条件。有些榆树能耐盐碱。
生长习性
开花结实:春榆、欧洲榆和大果输大体上在8-10年生开始开花结实。欧洲10年生以后,大果榆、榔榆和白榆15年生以后进入正常结实。
繁殖方法
种子在采集前,首先要熟悉不同树种的生长节律、开花习性、结实特性、种实传播等特性。研究表明,榆属树种的种实多数不具有明显的休眠习性。一般,早春种实采集后即可播种,无需贮藏催芽。所以,播种前及时采摘种实是当年育苗成功的关键。据报道,秋季成熟的榔榆种实具有休眠特性,其主要障碍来自种皮,同时胚也有一定的浅休眠。邵蓓蓓研究表明,榔榆种子在0-5℃的低温环境中层积催芽30-40天即可解除休眠习性,发芽率可明显提升。
榆属植物为出土萌发,子叶为2。春季成熟的植物通常采后即播,而秋季成熟的榔榆则越冬贮藏后,来年春季播种为宜。通常采取条播,行距20-25厘米,每平方米播种6-8克,播后覆土0.5-1.0厘米,一般10-15天左右即发芽出土。种子播种前要对苗床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不然对于一些发育期长的树种很难渡过关键期。当幼苗长到3-4厘米,真叶长到2-4片时,即可进行苗木移栽、。
容器育苗具有移栽成活率高、场地不受限制、栽后可移动、节约种实等技术优点而备受苗木生产者欢迎。由于珍稀树种往往母树稀少,种实来源有限,因此本属中部分珍稀树种实生苗培育尝试容器育苗手段是必要的。容器育苗重点是要作好容器的选用、基质的调配、施肥配方、养护管理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提高容器育苗的育苗效率和苗木质量。
虫害防治
榆树最主要的虫害是榆蓝叶甲和榆紫叶甲,并成为生产中一大公害;可通过选育抗虫品种和进行科学管理进行防治。
下级分类
该属共4组,3系,约40种,中国产22种6变种及5个栽培变种,其中16种2变种为特有种。
参考资料:
主要价值
经济
榆属各种榆树的木材坚重,硬度适中,力学强度较高,纹理直或斜,结构略粗,有光泽,具花纹,具有韧性强,弯挠性能良好,耐磨损等优点,为上等用材。榆实可食,翅果含油率为20-40%,以癸酸为主要成分(约占40-70%),次为辛酸、月桂酸、棕榈酸、油酸及亚油酸,是医药和轻、化工业的重要原料。
观赏
榆树作为一个优良的乡土树种,树姿美观,具有观赏价值和文化内涵,尤其是气候相对严酷的北方地 区,不仅是综合效能很高的园林绿化树种,而且是适宜发展的城乡特色绿化树种,在江苏北部的沛县、邳 州、新沂、连云港地区榆树栽培十分普遍。在苏南的城市公园和庭院绿化中,榆树也十分常见,如南京白鹭 洲、雨花台、玄武湖也可轻易地见到她的踪影。在城市居住小区中,凭借榆树的庞大冠型,种植榆树在追求 景观效果的同时,又可以满足邻里居民的交往和户外活动的需要。在城市公园或绿地广场,常绿树种
香樟与落叶树种愉树进行组合种植,可以形成色彩的反差,并可以增加秋季视野的 对照,并可以增加城市绿地树种的丰富度。
生态
榆树不仅季相景观优美,而且对病菌和有毒气体有很强的抗性,对烟尘也有一定的吸附能力。榆树的抗污染能力强,叶面滞尘能力强,叶片吸附粉尘可达1克/平方米 以上,被称为天然的“过滤器*。榆树抗二氧化硫、氯气等有害气体的能力较强,可植于厂矿企业及化工区周围。种植榆树在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又可以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在全省大力应用推广。
药用
榆属植物榆树(Ulmus pumila L.)的叶、花、枝条、树皮、果实等皆有药用价值。榆叶性甘、平。清热利尿。主治水肿,淋证,酒皴鼻。榆花性甘、平。清热定惊,利碌,疗疮。主治小儿惊痫,头疮。榆枝性甘、平。利尿通淋。主治气淋。榆白皮(榆树的树皮、根皮)性甘,微寒。归肺、脾、膀胱经。利水通淋,消肿解毒。主治淋证,水肿,痈疽发背,攘疬,秃疮,疥癣。榆荚仁(榆树的果实或种子)性甘,微辛、平。健脾利水,止带,杀虫。主治妇女白带,小儿疳瘦。
绿化
榆属植物是中国新疆干旱区最为适宜栽植的绿化树种,是乌鲁木齐市园林绿化中的骨干树种。
保护现状
榆属22个物种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榆属27个物种列入《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
植物文化
榆树有着较高的观赏价值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其树姿端正雄伟,是古代庄严场所常用的树种。古代人称榆树为榆钱树,对榆树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自古以来榆树就为人们所喜爱而栽植应用。不同的榆树具有深厚的地区特色,往往是一座城市、或一个地方特色文化的象征。提起红果榆人们自然就想起明陵榆,因为明陵榆就是红果榆,是在南京明孝陵发现的珍稀残遗树种,数量极少,并已经挂牌为“古树名木”。明陵榆是南京明孝陵命名的唯一树种,显得异常珍贵,颇有纪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