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实象鼻虫
鞘翅目象甲科的动物
榛实象鼻虫(Curculio dieckmann faust)是鞘翅目、象甲科的一类动物。又名吉氏象鼻虫。国内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国外分布于土耳其、俄罗斯、日本、朝鲜等地。是天然榛林及人工榛树经济林主要害虫,主要以幼虫危害果实造成损失。成虫取食幼嫩的芽、果、叶及枝。
形态特征
【成虫】椭圆形,长6-8mm,宽3.0-3.6mm。黑色,被灰黄色鳞毛。头部半球形,基侧有大而圆形的黑色复眼。喙管细长,向下弯曲,触角膝状,柄节细长,索节由7节组成。雄虫触角着生于喙管的1/2处,雌虫触角着生于喙管的1/3处(距头)。雄虫喙管较短,约为前胸背板的2.5倍,雌虫喙管较长,约为前胸背板的3倍。鞘翅近三角形、具刻点沟10条,列间宽于点沟,灰色毛鳞中杂以黄色毛鳞,形成不整齐的波状斑纹。腹面被白色鳞毛。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0-11mm,宽4-5mm,头部黄褐色,上颚黑褐色。头侧下方具黑色单眼。通体乳白色,疏黄色细毛。前胸背板宽广,淡黄褐色。
【卵】椭圆形,长0.8-1.2mm,宽0.5-0.7mm,乳白色,表面光滑。
分布与为害部位
【分布】榛实象鼻虫(Curculio dieckmann faust)属鞘翅目、象甲科,主要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内蒙古等地。
【危害部位】榛实象鼻虫的幼虫专门为害榛子的果实,成虫补充营养时取食榛叶、果苞和嫩芽,严重影响榛子的产量。接近野生榛子的山地榛园为害重,否则为害轻。
生活习性
在东北地区多数为2年1代,历经3个年度。少数3年1代。常以老熟幼虫及成虫在土中越冬。2年1代经历3个年度:以老熟幼虫及成虫在土中越冬,越冬成虫于翌年5月上旬出土,开始在枯枝落叶层下活动,5月中旬成虫上树活动并开始取食嫩叶,5月下旬成虫进入盛期。6月中下旬为榛子幼果发育期,成虫开始交尾,6月下旬开始产卵于幼果内,7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卵期10~14天,于7月上旬在榛果内孵化成幼虫。7月中下旬为孵化盛期。幼虫在果内取食近1个月,则发育成老熟幼虫。8月上旬,当榛果实日趋成熟时,老熟幼虫随果附到地面,脱果后钻入土中20~30厘米处做土室准备越冬,8月中下旬为入土盛期。第三年,7月上旬开始化蛹,7月下旬进入化蛹盛期,蛹期15天左右。7月中旬出现越冬代成虫,8月上中旬羽化盛期,新羽化的成虫当年不出土,即转入越冬状态。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榛树象鼻虫发生面广,生活史长而复杂,世代重叠交替发生,单纯用化学药剂防治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必须采取综合防治。
在成虫产卵签的补充营养期及产卵初期即5月中旬到6月用60%的D-M合剂,以高浓度300倍液毒杀成虫,对榛园进行全面处理,共喷2~3次,间隔时间15天,每公顷施药量1.5kg,或者用50% 腈松乳剂和50%氯丹乳剂,二者以1:4的比例混合,再用其400倍液喷洒毒杀成虫;于幼虫脱果前及虫果脱落期,即7月下旬至8月中旬,在地面上撒40%D-M粉剂毒杀脱果幼虫,每公顷用药量22.5-30kg;采收榛果时,则集中消灭脱果幼虫,即在幼虫尚未脱果前采摘虫果,然后将其集中堆放在干净的水泥地或木板上,待幼虫脱果时集中消灭;对于虫果特别严重、产量低且无食用价值的榛果,可以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提前采收,集中消灭。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6 11:0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