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荫书院(huái yīn shū yuàn)位于山东
淄博。明代建于董永庙内。该庙西院为书院所在。万历间韩萃善、刘一相、曲迁乔、韩取善四进士曾在此讲学。二十五年(1597)钦差分守济南道古参政汪应蛟,立四贤讲习所碑,四进士又各赋诗一首勒于碑石,称为诗碑(二碑石现存于淄博市博物馆)。清代颇为地方人士所重。清末属于乡学,来学者颇多。设有董事会,由附近24庄各推荐董事1人组成,负责庙产、庙会、办学等事宜。庙产共240亩,书院开支主要靠庙产地租解决。1912年改为小学。
明成化十五年(1480年)长山知县张誉募捐、义民许果增经手在周村东南约4公里处刘家庄(今南郊镇刘家村)东小山阜上修建孝仙祠(又称
董公祠、董永庙)。嘉靖二十七年(1549年)贡生孟岚重修。清康熙三十一年(1693年)石慎重修。孝仙祠自创建以来即附设书坊槐荫书院,从明末到民国未曾中断。书院占地24亩。聘用的先生都是年高德硕、学识渊博的耆儒,来受业的也都是豪门富第求取上进的子弟。又因地处
淄川、长山交界,遂成了两县的读书士子荟萃之所。槐荫书院因明代的四位进士曾求学、讲艺于此而闻名于世。当时,长山县傅家庄的
曲迁乔、太和庄的刘一相,淄川县韩家窝的韩萃善、韩取善兄弟都曾同时在此求学,出仕为官后同时返乡拜谒孝仙,各赋诗一首明志抒情。乡人将诗作勒石立于祠内,人称“四进士碑”。槐荫书院因有四进士讲艺的声望,在明、清两代颇为地方人士看重。明万历二十五年(1598年)钦差分守济南右参政
汪应蛟,立“四贤讲艺所”碑一幢以记其事。
清末,该书院属于乡学,附近数十里村庄的书生多来此求学。民国初年(1912年),改为单级小学。民国18年(1929年)建为高小,称“长山县第三区孝仙祠高级小学”,设甲、乙、丙三个高级班,学生百人以上。“七七事变”后,
马耀南、
樊语乡、
李宗山等共产党员带领抗日游击队常于夜间集会于此,被日伪军探知,1938年4月24日,驻
周村、涯庄的日伪军到孝仙祠一带扫荡,纵火烧毁了孝仙祠高级小学和周围的七个村庄。后来,孝仙祠周边24村易地重建高级小学。1946年改称高塘学校,1987年改建为高塘中心小学,1998年2月,迁入现址,孔王徐小学、吴家小学并入高塘镇中心小学;2000年10月,
永和小学并入高塘镇中心小学;2001年8月,
周村区乡镇布局调整后,易名为南郊镇中心小学;2003年5月8日,石埠小学并入南郊镇中心小学;2012年10月,贾黄小学并入南郊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