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荫区志
1994年出版的书籍
《槐荫区志》为首编,始修于1984年,历经九个寒暑,收集资料1000余万字,先后修订篇目五次,三易其稿,于1994年出版发行。区志上限1904年,有些史事适当上溯;下限止于1989年。
内容
全书除序、凡例、概述、大事记、人物、附录、编后记外,全志设地理、经济、城市建设、政治、文化、社会6编。编下设章,依次为:政区、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财税·金融·保险、综合经济管理、粮油、煤炭·燃气、市政建设、园林·绿化、环境卫生、房地产、公用事业、邮政·电信、环境保护、中国共产党槐荫区地方组织、权力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民主党派、群众团体、政法、军事、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艺术、档案、文物、民政、宗教·侨务、人民生活、民间习俗、社会新风38章。
发展
槐荫区位于济南市西部。1929年建立济南市政府,辖区为第七区,1941年改为商西区, 1945年复称第七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1年1月因区划调整改为第六区, 1955年改称槐荫区,1966年8月更名为东风区,1973年复称槐荫区,总面积151.48平方千米。1989年,辖区划为11个街道办事处和2个镇、96个行政村、110个自然村。1989年,辖区有336590人,其中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6.44%,回族、满族、蒙古族、壮族、苗族、白族、彝族、侗族、布依族、朝鲜族、土家族、土族、仫老族、锡伯族、 水族、高山族、畲族、瑶族、藏族等20个少数民族占3.56%。辖区地处鲁中山区与鲁中平原过渡地带,有堆积平原、剥蚀丘陵两个地貌类型。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农业生产历史悠久。1904年前,辖区为农区,西部以种粮为主,东部多以种菜为主。1910年济南开埠后,中外商人云集,相继建起机器铁工业、榨油业、火柴业、化工染料业、 砖瓦石灰业、织布业、造胰业和商贸服务业。1989年,辖区工业企业501家, 其中区属企业406家、驻区企业95家,区属工业全年总产值4.02亿元,实现利润2443万元。商业网点达4500个,营业额达4.85亿元,实现利润2310万元。 辖区地处济南的西大门,济齐、济兖、济微公路辐射周围市县,津浦铁路穿越境内南北,济南张庄机场通达7省11市。邮电电信迅速发展,至1989年槐荫邮电局下辖3个支局、 4所、 38个投递段道、2个敛信筒段。1987年更新程控电话设备,装机容量6000门。 文教事业兴旺发达。20世纪初,“萃卖场”即建有茶楼,伴有大鼓、琴书等曲艺。20世纪30年代,西市场成为全市曲艺集中地之一。山东琴书“殷贺菇”三门鼻祖之一殷田昌及其养子殷茂太,五音戏艺人邓洪山,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高元钧、乔派坠子传人郭文秋等都曾在此卖艺谋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建起区文化馆、办事处文化站、文化中心、少年宫,成立了专业、业余剧团覆盖全区。1989年,辖区幼儿园73所、小学72所、中学22所、中专7所、职业中专2所、大学1所、辅读学校1所。全区共有卫生事业机构150个, 形成以省、市、区医院为主,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及街道办事处卫生院,驻区厂、矿医院相结合的医疗保健网络。 《槐荫区志》 记述了1921年6月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和革命先辈王荷波到津浦铁路机厂宣传马列主义、培养党的骨干;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执行部主任罗章龙来辖区开展工运工作,发展中共党员,成立山东省第一个工会--津浦铁路济南机厂工会;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敌工科科长王见欣、韩文一、黄在组成济南工作委员会,在“鲁麟洋行”从事推荐进步书刊、收集情报,开展抗日工作;1945年中共山东渤海三地委、莱芜县上山区分别派马进、刘忠庆来济南中大槐树二合里、十一马路永和里建立秘密联系点,收集、传递情报,培养壮大党的力量等革命事迹。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历次政治运动也进行了记述。 槐荫区有众多的文化遗址,挖掘出土陶器三足鼎、圆底釜、陶钵、双耳壶、石铲、石靡盘、鹿角砖等。发现、整理、保护了商代晚期墓葬、汉代祝阿古城遗址、北齐宜阳国太妃傅华墓、明万历五年(1577)湖广布政使司右参政张尚斋墓、元代巨型碑座等。古建筑有清初始建大悲寺、宋代兴福寺、明弘治年间清真寺、明代小金庄清真寺、唐代运遮寺等。 《槐荫区志》在1996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刷司图书评奖活动中,被评为国家优质图书。
参考资料
文津搜索.国家图书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9 20:19
目录
概述
内容
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