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龙次亚纲的其余四目均是从本目演化出来的(鸟类不是)。本目的主要特征是:吻细长,外鼻孔分开,有眼前孔,鼻骨长,后顶骨小,有时消失,方骨垂直,内鼻孔向后;下颌细长;25-26个荐前椎,椎体双凹到平凹型、腰带三射型;后肢较长,趾式完全。最先出现于早三叠世,即
南非 的Erythrosuchus(
引鳄),北美上三叠统的Hesperosuchus(
黄昏鳄)和Rutiodon(
狂齿鳄)是本目的典型代表。我国
山西、
新疆上三叠统中也发现许多此目的化石。在
三叠纪以后本目动物绝灭了。槽齿目构成爬行动物演化中的一个阶段,是主龙类之中,不包含鳄目、翼龙目、恐龙总目的物种集中地。因为
亲缘分支分类法只承认单系群为天然演化支,而槽齿目是并系群,这个名词不被科学家所使用,但仍在大众书籍中出现。
传统上,槽齿目被分成四个亚目:
古鳄亚目(早期原始物种,另一个并系群集合)、植龙亚目(大型类似鳄鱼的半水生动物)、
坚蜥亚目(有装甲、草食性)、还有伪鳄亚目。在这之中,只有植龙类与坚蜥类构成单系群,而伪鳄类只是将所有没被列入其他三个亚目的物种列入而已。
在1988年,RobertCarroll在他的书籍《VertebratePaleontologyandEvolution》中,将伪鳄类以
劳氏鳄目、
兔鳄科、以及其他地位未定属取代,而保有其他三个亚目。这是最后有主要分类书仍承认槽齿目。
在1982年,BrianGardiner尝试以亲缘分支分类法将槽齿目定义,让这旧名词有了新的概念。所有最近的亲缘分支分类法研究,例如嘉克斯·高斯特(JacquesGauthier)的1986年研究,确认传统的槽齿目的确是个并系群,里面的物种没有共同的共有衍征。槽齿目的最主要问题在于它与主龙类的定义一样,所以变成累赘的名词。槽齿目被认定为历史上的旧名词,而它过去的使用被遗弃不用。
所有的古脊椎
生物分类书,例如麦可·班顿(MichaelBenton)的《Vertebratepalaeontology》第一版(1990年)与第二版(1997年),都根据亲缘分支分类法途径,以主龙类取代槽齿目。主龙类包括槽齿目与所有它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