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树志,1937年出生于浙江
湖州。1962年毕业於
复旦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代表作有《
中国封建土地关系发展史》
《国史概要》《国史十六讲》《晚明大变局》《
万历传 》等。其中,《晚明史(1573-1644年)》获第十四届
中国图书奖。
《
中国封建土地关系发展史》(1988),《明清江南市镇探微》(1990),《万历传》(1994),《崇祯传》(1997),《
国史概要》(1998年)、《
晚明史(1573—1644年)》(2003),《权与血——明帝国官场政治》(2004),《江南市镇:传统与变革》(2005)、《
国史十六讲》(2006年)、《
国史精讲》(2007年)、《
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2007年)、《
明代文人的命运》(2013年)、《
晚明大变局》(2015年)、《重写晚明史:朝廷与党争》(2018)、《重写晚明史:新政与盛世》(2018)、《
重写晚明史:内忧与外患》(2019)、《图文中国史》(2020年)等
与大多数这一代学人类似,樊树志的早年是在曲折与沉郁中度过的。樊树志出生于
抗日战争的烽火,成长于内战的扰攘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深广的社会革命大潮中。1957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5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初试啼声的毕业论文获得了陈守实教授的高度赏识。相比于同龄人,留校任教也许是一种幸运,但接下来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与同时代的学人一样,樊树志并没有多少可以专心学术研究的空间。直到年逾不惑,他才等到了可以施展才华、潜心著述的时代,随之便是四十年的厚积薄发、硕果累累。
1980年代以来,樊树志的治学方向延续了他在“文革”之前形成的对于明清社会经济史领域的关注,在土地关系史、赋役制度史等领域内相继有重要论著发表。80年代中期,国内明清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发生了可称之为“市场转向”的研究视角的整体转换,樊树志以对江南市镇的开拓性研究充当了这一研究转向的先锋。1990年出版的《明清江南市镇探微》一书,甫一面世即获得高度好评,至今已成为明清社会经济史、城镇史以及江南区域史研究的必读书,在海外中国史学界也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和高引用率。
19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樊树志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两部传记的书写之中,这就是分别面世于1993年和1997年的《万历传》和《崇祯传》。正是从这两部书开始,樊树志开启了对于晚明史长达二十多年的钻研与探索,同时在自觉反思数十年来历史著作刻板、枯索文风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以扎实的一手文献记载为基础、讲求细节呈现和生动文采的叙事史风格。2003年的两卷本《晚明史》,将这种叙事风格进一步发展成熟,同时吸收采纳国外新兴的整体史、全球史理论与方法,赋予了晚明政治史一种宏大的研究视野和叙述背景。
同一时期,在常年坚守本科中国通史课程教学工作的基础上,樊树志又承担起了被一般人视作“
吃力不讨好”的教材撰写工作。1998年出版的《国史概要》,可说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大陆第一部摆脱教条主义历史分期,拒绝“以论代史”式的疏阔,突出强调基本史实的高等院校中国通史教材。一经问世,就以其革新化的编纂体例、详简有体的史事剪裁、朴实生动的文笔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好评,不仅在大学课堂上广被采用,更成为业余爱好者了解中国历史及学术研究门径的不二之选。该书至今已修订四版,并有台湾、香港等多个海外版本,2006年,还曾推出过一个精简版的《国史十六讲》,十余年来畅销不衰,深受读者欢迎和喜爱。
《东林书院的实态分析—““东林党”论质疑》获上海市第六届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
《晚明大变局》在2015年度上海书展面世后,先是被上海书展评为“十大最有影响力新书“,年底获得《
人民日报》2015年度好书、2015年
中华读书报年度图书之10佳、2015年
光明日报年度好书、
中国出版集团2015年度好书及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