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语义
语言学领域术语
在日常的语言中,有许多词都带有模糊性质。如“高、矮”,“冷、热”,“长、短”,“软、硬”,“胖、瘦”是五对意义特点十分鲜明的反义词,但要找到它们之间准确的界限却非常困难:长到怎样才算胖,怎样又算瘦,很难说清楚。我们可以拿人的身材来举个例子。大家都承认长到 1.90米一定算“高”,长不到 1.50米一定算“矮”。可是在这中间的高度又怎么确定呢?假如你认为 1.75米就算“高”,那么 1.74米就不算高吗?1.74999 米呢?说不准了吧?这是因为,高和矮所表示的概念只有中心意义才是清晰的,而外延部分却是宽泛的、模糊的。
名词解释
有一位中医,让八个实习医生给八个病人的“手”上贴膏药,结果八个实习医生贴的部位都不一样:有的贴手指,有的贴手掌,有的贴手背,也有的贴手腕甚至小臂……。这故事当然是编造的,却说明了一个问题:究竟上肢的哪一部分叫做手,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界线。从这个角度来讲,“手”所表示的概念是模糊的。语言中的这种模糊语义,属于模糊语言学研究的范畴。
模糊语义并不影响我们说话的准确性。形容一个人“浓眉大眼”,不会因为“浓”和“大”具有模糊性而使人想象不出这个人的模样;相反,过分精确的话反而会让人感到滑稽。假如有人在文章中这样描写一个人的长相:“他身高1.756米,从外眼角到内眼角为0.032米,眉长为 0.0431 米,眉毛有424根……”那就不成为话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07-19 15:30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