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枝请愿书》是约翰·迪金森在1775年7月8日的第二次大陆会议上写的请愿书。
背景简介
约翰·迪金森作为第一次大陆会议的成员,起草了1774年《致国王的请愿书》;在第二次大陆会议上,起草了1775年《橄榄枝请愿书》,试图与英国国王斡旋。
第二次大陆会议通过了约翰·迪金森起草的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橄榄枝请愿书》,表达了北美人民继续效忠国王,结束敌对状态的愿望。
《橄榄枝请愿书》是1775年7月8日写的。仅仅一年后又写了独立宣言。这些显示了一年时间所带来的变化。《橄榄枝请愿书》是对国王乔治三世直接的请求。这份请愿书由新汉普郡、马萨诸塞州、罗得岛、康涅狄格州、纽约、新泽西州、宾夕法尼亚州、特立华州、马里兰州、弗吉尼亚、北卡罗来纳州和南卡罗来纳州的代表签字。
相似制度
《橄榄枝请愿书》与《独立宣言》
英国国家档案馆收藏着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有关英国和美国殖民地的许多文件。许多文件是基于英国观点写成的,但是这儿有两份是用美国的观点写的。
《橄榄枝请愿书》是1775年7月8日写的。仅仅一年后又写了独立宣言。这些显示了一年时间所带来的变化。
《橄榄枝请愿书》是对国王乔治三世直接的请求。这份请愿书由新汉普郡、马萨诸塞州、罗得岛、康涅狄格州、纽约、新泽西州、宾夕法尼亚州、特立华州、马里兰州、弗吉尼亚、北卡罗来纳州和南卡罗来纳州的代表签字。他们写道:他们是国王和英国忠实的臣民,他们想要在祖国和殖民地之间保持团结。然而,英国颁布新的法令和制度正迫使他们感到恐慌。他们想要国王利用他的影响力摆脱北美殖民者不喜欢的法令。这是他们为了避免与英国之间的战争作的最后的努力。
与此同时,美国人正在为同英国人作战作准备。请愿书惹怒了国王,国王采取行动阻止这些骚乱者。不久以后,战争爆发。
1776年3月,英国人从波士顿被赶了出来。几个月以后,没有一个英国士兵留在13个反抗州的土地上。这样,美国人能够宣告他们独立了。
1776年7月4日,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被批准了。它是以个人解放的哲学观点为基础的一份文件。这份文件罗列了对国王的不满以及为什么殖民地人民要与英国决裂的原因。
《橄榄枝请愿书》赞扬了国王。但是现在的《独立宣言》称他为暴君。《橄榄枝请愿书》上签名的许多人对又在《独立宣言》上签字感到很高兴,如汉考克、
托马斯·杰斐逊、
罗杰·谢尔曼、
约翰·亚当斯和
本杰明·富兰克林。他们把文件的复制件送达了英国海军司令部。苦战还在继续着。
直到1783年一个条约的签订,英国才放弃了对北美13个州的所有权。 。
美国请愿制度
美国的请愿制度由来已久,“We the People”仅仅是互联网时代联邦政府对请愿制度的一个延伸。北美大陆上关于请愿权系统的讨论最早出现在1641年,当时马萨诸塞州出版了被视为美国最早法典之一的《自由体系》,其中第12章规定,每个人在公开场所都享有言论自由以及请愿的自由。此外,北美大陆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其请愿权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就是英国普通法。在布莱克斯通编著的《英国法释义》,也将请愿权作为个人的重要权利之一,即“任何人都有权向英国国王或议会请愿伸冤的权利。”
在北美谋求独立的初期,北美居民也希望通过请愿权避免同英国的正面冲突。例如第二次大陆会议通过了内约翰·迪金森起草的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橄榄枝请愿书》,表达了北美人民继续效忠国王,结束敌对状态的愿望。但当时的英国乔治三世拒绝接见前来递交请愿书的宾夕法尼亚州总督,并宣布北美殖民地已经处于叛乱状态,其他类似的请愿也均被拒绝。乔治三世拒绝请愿的行为也被写进了美国的独立宣言,成为了美国谋求独立的理由之一,“在乔治三世实施高压政策的每个阶段,我们都以最谦卑的方式进行了请愿伸冤,但回应我们请愿的确只有重复的伤痛。一个有这些行径的君主只能被称为暴君,而不再适合作为自由人民的统治者。”